7月8日,网友的一篇高考填报志愿的短文突然爆火,直接颠覆了不少家长的 三观——原来,高报志愿中,还有这样的彩蛋?
一位广东省高考成绩屏蔽生(即全省前50名隐去姓名),打破常规,没有去选择清华北大,而是填报了港大的牙医学院!(源自网友自媒体文章)

港大当然高兴了,这位屏蔽生如果报了港大,会直接开出168万奖学金,相当于免了130万学费,还给了38万生活费,“从此,妈妈再也不会为高校学费涨价,为我的生活费该给多少发愁了!”
评论区瞬间吵翻,争议的焦点首先集中在巨额奖学金上。130万学费减免加38万生活费补贴,对普通家庭而言堪称天文数字。有网友直言:”如果报了北大,被调剂到北大护理专业,毕业伺候京城贵人,十年也攒不到168万。“

更现实的对比来自医疗行业:香港公立医院初级牙医起薪6.4万港元,私立诊所资深医师周薪可达百万,而内地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月薪约1.5万人民币。这笔账算下来,评论区出现尖锐提问:”清北光环值不值两百万差价?“
争论很快蔓延到其他案例。河南开封724分考生放弃清北,选择国防科大的新闻被重新翻出,引发两派激烈交锋。有过来人警告:”没背景的毕业生90%会分配到边疆“,立即有人回击:"戍边军人不值得我们尊重?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国家?”

江苏考生放弃清华选南大医学院的案例也被提及:“本硕博连读加,导师承诺毕业保送省人民医院,不比比清华冷门专业实在?”

这些争论反映出残酷现实:当清北冷门毕业生为求职焦头烂额时,港大牙医执照获83国认可,国防科大毕业生直接授中尉衔。
广东屏蔽考生的选择背后,藏着更细腻的现实考量。评论区广东本地人点破关键:从深圳到港大仅需半小时通关,粤语环境无缝衔接,奖学金覆盖全部成本。这正是港校抢人策略——用真金白银绑定顶尖生源。有家长晒出更极端案例:孩子630分放弃211高校,选择二本警校,“公安联考通过就是铁饭碗,比清北文科生挣扎求职体面”。

价值观的碰撞在争吵中愈发激烈。为清北辩护的言论,遭遇现实主义反击:“清北生考公务员也要熬十五年才到副处”。当年拒清北选川大口腔的考生被斥"短视",如今港大支持者反呛:“当周薪百万照进现实,理想主义成了奢侈品!”。连职业尊严都成为战场:“香港医生靠技术吃饭,内地医生为职称跪舔”的争议言论也收获高赞。

这场争论最深的裂缝,出现在某县城牙医的留言里。他晒出去年收入单:全年净赚53万,配文“跟师傅学一年就出师,要什么港大文凭?”这条评论被顶上热评,有人嘲笑“土郎中没前途”,更多人却陷入沉默。当技术变现的能力开始挑战学历权威,168万奖学金对比53万年收入,中国教育的价值坐标正在剧烈晃动。

这场广东屏蔽生不选清北案例背后的争议,回答了教育的终极命题。当国防科大的戍边誓言与港大诊所的财务自由同台竞技,技术型职业的稳定性超越名校学历教育,单一的成功叙事已然崩塌。或许正如大湾区人才流动政策揭示的启示:在“技能社会”取代“文凭社会”的进程中,允许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行不悖,才是对个体选择最大的尊重,毕竟,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制造同一颗螺丝钉,而是让每粒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破土成才。

当然,不少高分考生放弃清北,倒不是嫌弃清北本身,而是对其冷门专业不感冒。如果是您,当分数达到全省屏蔽生范围,你是选清北还是选其他名校热门专业?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