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活动主题
探索思政课综合学习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02
活动简介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教育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并贯穿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主体,对培育学生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自信教育既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又是语文、历史、艺术、地方和校本课程等的丰富教育内涵,还深刻植根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跨学科的、综合的、社会的学习实践,是文化自信教育重要的策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综合、综合学习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实施难点。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渠道。针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过于拘泥于课本、课堂,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突出知识、观念教育而忽视思想和价值引领、忽视生活实践与能力发展等现象,本场活动聚焦跨学科视野的文化自信教育,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思政课+多学科”综合学习成果为展示内容,通过小学和初中同主题多学科一体化教学展示,探索思政课跨学科、综合性主题学习的策略和路径,深入推动思政课教学拓视野、扩场域、强关联、重素养,让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土壤,聚力落实立德树人。
活动通过主旨阐述明晰琴澳一体发展视域下文化自信教育的多维视角和培育理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生活性、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活动,展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转型和素养追寻路向;通过教研沙龙活动,深入探讨以思政课为主导、多学科合力的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整理、价值整体、策略整合的基本模型;专家视点则着力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层级结构等方面提升认识,把握文化自信教育的思想要素和学理逻辑。
03
活动内容
2025年7月11日14:30—17:30
04
指导单位
广东省教育厅
05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06
支持单位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7
活动平台
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广东教育传媒、广州教育联播、和教育、粤教翔云
08
活动议程


09
专家简介

何小勇,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双百”英才,广东省教育系统百姓宣讲团成员。曾获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多篇咨询报告被中央办公厅、教育部采用。

钟守权,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兼任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多次接受《半月谈》、《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专访,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人民教育》《中小学德育》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学科德育、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辨析》《讲好学科德育,合力构建大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若干关系与连接策略》等三个专题讲座收录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库。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课程政策文件多件,主编国家和广东地方教材多套。2021年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郭宏才,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思想政治正高级讲师。现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校长培养对象、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职名书记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穆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都师范大学伯牙小学校长。曾连续5届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关村一小副校长,分校执行校长,海淀区责任督学。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曾在《北京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编著《陪伴儿童成长》《小学阅读》等多本书籍。曾获全国小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学大赛中获奖10余节;曾担任海淀区世纪杯比赛,全国创新杯比赛等教学赛事评委。曾任国培计划、中国教科院骨干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影子校长、北京教育学院等培养项目指导教师。

杜文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颂琴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拓者和咨询专家、人教社课程培训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德育监测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专家、全球华人探究学习理事会理事、北京魅力女教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先进个人,出版3本个人学术专著。主持和参与编写教材读本30余本,其中参与编写教育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材和教参、北京市地方教材、陕西省可持续发展教材,参与编写的人教社《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特等奖。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教育23年,在首届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做研究课并做主题发言,指导的学生三次在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发言。主持全国和北京市课改现场会十余次,编写课程成果十余本,开发校本教材、电子教程近百个,主持20余项国家市区级课题,论文和研究成果获奖60余次,发表40余篇。两次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宋丽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都师范大学子期实验小学教师,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任教以来,参加石家庄市道德与法治评优课和青年教师素养大赛均获一等奖。在河北省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获二等奖。曾担任石家庄市裕华区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被评为石家庄市骨干教师。立足横琴,结合子期校情,带领我校澳门籍青年教师一起开发“琴澳课程”,大大提升了外地学生和澳门籍学生对大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成为子期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小学德育专业化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研讨会”并获三等奖。

王雅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疫情期间三次执教珠海市香洲区空中课堂直播课。2021年带领学生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学百年党史,做时代新人”主题征文活动,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获得全省一等奖。2024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李小洁,阳山县教师发展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科研部主任。清远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清远市优秀教研员,阳山县“四有”好老师。曾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五项,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教研刊物发表。课例多次获市级精品课例评比一等奖,教育教学成果获市级二等奖。

赵晓颖,横琴首都师范大学伯牙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硕士学历,优秀共产党员。参与省级课题“琴澳融合视域下的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市级课题“琴澳融合视阈下红色家书对小学中高年级政治认同培养路径课题研究”;在京珠两地教研中进行说课、研究课展示;获得北京市语文现代化说课评选一等奖,论文二等奖。

刘一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都师范大学子期实验中学教师。投身初中教育三年,专注道德与法治教学。秉持以生为本理念,探索适配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曾参加珠海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并进行课例展示。在课堂实践中打磨教学技能,致力于用生动课堂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助力青春成长。在珠澳中学生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总决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叶子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颂琴小学语文教师兼教科研工作负责人。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参与市级课题“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横琴蚝物种资源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参与编写生态教育绿皮书《横琴地域文化课程性研究》、参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师动态生成性行为数据采集模型与行为模式研究”项目研究。在《教育信息技术》、《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JETI)》等期刊发表文章。
10

教研网

触电新闻

广东教育Plus
广东教育研究
广东教育传媒
广州教育联播
和教育
粤教翔云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编辑:广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