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实外首届“百人计划”班高考创佳绩 教育改革赋能学生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08 20:03:07

本文作者:小古

2025年四川高考,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与天府实外高级中学联合实施的“百人计划”班取得突出成果:

最高分考生焦雨桐以物理类总分696被清华大学锁定录取,进步最大考生张乙以物理类总分661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20班全班学生成绩均在600分以上,平均分达644分,彰显了该项目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的成效。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最高分”考生焦雨桐:

在天府实外确立并实现“清华梦”

焦雨桐,四川省2025年普通高考物理类总分696(语文122、数学141、英语144、物理98、化学95、政治96)

图片来源:互联网

谈及高考发挥时,焦雨桐表示,整体成绩略高于平均预期。他认为自己并非传统认知中靠大量刷题和补课成就的“学霸”,班上部分同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甚至比他更多,这偶尔会让他感到“心虚”。

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认真执行老师的学习建议,例如用心整理错题,注重过程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完成,在整理错题中能感受到与知识“对话”;二是乐于深入思考问题,特别是遇到教材中出现的新模型或定义,他会主动收集整理,并尝试用清晰、逻辑化的方式做笔记,如同编纂“手册”,力求让未接触者也能大致理解,以此梳理思路。

他说,“建立知识体系”很重要。面对完全游离于现有知识外的新内容,他会积极寻找“逻辑通路”,将其与已有领域连接起来。

例如,在学习化学中的分子运动时,他会联系到物理课上的热运动概念;将分子碰撞与物理学中的引力、电荷相联系,最终将新知识自然地纳入并融合到原有体系中。他形象地比喻这种方法如同搭积木,杜绝“空中楼阁”,使知识学习变得更为踏实和顺畅。

进入高三后,焦雨桐对高考的认知发生重要转变。他意识到高考的成功并非仅由学业成绩这一“半壁江山”决定,更非其“一家独大”,而是学习、身体、心态、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平时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的向往、从失败中积累经验、以及在压力下保持健康体魄,都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清华梦”的缘起,焦雨桐讲述了一个“浪漫”故事:小学时,清华大学在雅安当地小学举办的夏令营活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张印有清华二校门(清华园)的明信片自此一直摆放在他的书桌上。虽然当时身处小城的他觉得清华“遥不可及”,即便初中阶段在年级名列前茅也未曾敢想,但正是高中进入“百人计划”后,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遇(例如一次在班上讲台上面对肖明华校长的梦想演讲),让他敢于确立并最终实现这一梦想。

图片来源:互联网

焦雨桐介绍,肖校长得知这一想法后,认真对待他的愿望,主动帮助他进行生涯规划:联系老师,甚至考虑清华大学的提前录取项目,并提供推荐信支持等。这都让焦雨桐深刻认识到,“清华梦”从憧憬变为可落地的目标。

他认为,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首先要归功于学校实施的“百人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为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平台。“我一度以为高中生活就是‘刷题’。然而‘百人计划’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在常规课堂学习之外,学校提供更多实践探索机会。”

通过“百人计划”,焦雨桐参与走进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并动手完成项目研究。他自豪地分享自己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水火箭研究项目,该项目从选题到落地均由他们自主完成,最终在成都市科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在学习之外拥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发掘在传统“题海”中可能被埋没的闪光点。

焦雨桐还特别提到,以班主任张老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重视心理健康。他将张老师形容为“亦师亦友”的“严师慈父”。在倍感压力的高二后期至高三阶段,每当情绪出现波动或考试发挥不理想时,张老师总会陪他在操场散步、晒太阳聊天,或带他出去吃碗面纾解压力。这种沟通让他得以释放情绪、重拾信心。老师们能精准理解他的学习状态,并给予方法性指导和未来可达目标的信心,帮助他度过低谷。

目前,焦雨桐已确定就读清华大学,报考专业为理科试验班(数理类)。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他充满憧憬:“清华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能让我在学术、科研上更有成就,同时也能让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接触不同的人,给我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进步最大”考生张乙:

从“百人计划”补录到全校第三

张乙,四川省2025年普通高考物理类总分661(数学129、语文121、英语137、化学89、生物93、物理92)

图片来源:互联网

初二时成绩在年级仅排一百多名,张乙通过补录获得进入学校“百人计划”班级的机会。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老师悉心帮助下,高二时他凭借优异成绩跻身20班。他深感幸运能在该班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优秀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这促使他的学业“飞速提升”。

“在20班,有一点失误,成绩就会掉车尾”,这给张乙带来一定的压力。他坦言曾经历过崩溃时刻,但最终选择振作。“如果没有进入这个班,我可能一直在温室里长大,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这个班对我个人性格、能力等方面帮助都特别大。”张乙认为,最显著的变化是“变得更敢说了”。“这个班大家成绩都好,我表达观点后能引发大家的讨论和互动。每个人都乐于发表观点,也能做到互相尊重。”

“班级课堂氛围活跃,注重互动与思维启发,如英语课通过情景教学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数学课则通过解题讨论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他认为,分数并非努力的全部体现,能力积累才是关键。超越特定分数的能力才能在更广阔的舞台持续闪光,而“分数只是能力价值的一个参数”。

图片来源:互联网

张乙称,个人成长得益于“百人计划”班级建构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一方面是同学之间的鼓励,互相打气;另一方面是老师们的悉心栽培。在他状态低落时,老师总会及时安慰。“考差后总渴望证明自己能更好。老师在我学业起步阶段,对我心理和学习状态进行持续关注与个性化辅导,总是引导我多问多想。”

他介绍,“百人计划”让班上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享相同的教学内容和优质师资,共同进步。另外,“百人计划”提供的“研究性学习”等平台,帮助他提升了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谈及未来打算,张乙明确计划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关于人生目标,张乙展现出一份务实和责任感。他表示,虽然不追求做出多么卓越的贡献,但期望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发挥个人价值,履行好岗位职责。

“百人计划”: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方向

“高位均衡”与“个性支持”协同并进

天府实外“百人计划”20班班主任张鑫介绍,该班设立于2021年,核心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创新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担当的拔尖人才。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该班型的建设,主要围绕国家课程的高标准实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力、领导力等)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空间三个方面展开。

在教育教学上,“百人计划”20班进行针对性改革: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增加应用性更强的美术课等,旨在为学生腾出更多学习时间和空间,减轻压力。二是实施全员导师制和定制成长手册,每名教师负责若干学生,在学业、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给予关爱和帮助。三是强化日常精细化管理,坚持“学生在校,老师就在”原则,三年来班主任张老师从早六点半到晚十一点全程陪伴,即使生病也未曾缺席,确保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班级的成功离不开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全体教师目标一致,倾注全力,深度投入,积极营造阳光向上、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班级特别重视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包饺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理解成果来之不易,增强感恩意识。师生沟通渠道畅通,经常利用课间、自习等时间深入交流。

经过三年师生共同努力,“百人计划”20班在2025年高考中取得整体优异成绩:全班学生高考成绩均在600分以上,班级平均分达到644分。

张鑫总结道,“百人计划”20班是学校顶层设计、团队协作和学生奋斗的共同成果。他认为“百人计划”所践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方向。

与此同时,首届“百人计划”项目班也交出一份高分答卷:99名学子全部达到特控线(一本线),其中600分以上共计65人,物理类最高分696分。

百人计划项目班的卓越成绩,不仅是学校教学成果的缩影,更彰显其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的深耕。学校相关负责人基于学生发展案例,介绍了该项目在高位均衡与个性支持上的协同作用。

例如,以焦雨桐同学为代表(初三阶段已显现绩优特质,学科无偏科,理科优异的同时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拔尖),展现了项目如何创设包容空间,让每位学生既实现全面发展,又激活专长潜能。

在具体培养机制上,百人计划通过贯通式培养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以融通课程为例:课程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研学旅行课程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建立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整合性关联;学科融通课程进一步明确学生兴趣爱好与专长特长,并进行深度研究与综合实践。

“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

实外西区、天府实外已形成完整体系

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理念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特别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并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这为百人计划提供根本依据。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肖明华强调了“百人计划”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成功实践。对于人才贯通培养实践,该项目已形成完整体系:小学阶段开设百人计划预备班,从六年级遴选具“科学苗子”特质的学生进入系统;中学阶段实施初三至高三年级的四年制贯通培养。目前,学校建立起可续性遴选、教学、管理及评价框架,成效显著。

据了解,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与天府实外高级中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未来导向赋能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深化中,项目于2021年应势创立。2022年,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申报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向中学教育的“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这为百人计划注入理论与实践双核支持。

2025年4月,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题,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科学转化。课程设计上,三大体系——国家课程奠基核心素养、融通课程强化学科交叉、定制课程支持个性发展——层层递进,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化发展和个性发展,终极目标是培育学业成绩优、综合能力强、身心素质好,并且在未来发展中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专长,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克服困难、深耕精研,做出优异的成绩。到建国100周年时,成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

历经四届实践,项目成果已数据可证:截至2025年,409名学生参与贯通式培养体系,其中134人次在科技创新类赛事中获区/市级及以上奖励(涉及7项赛事),434人次在学科竞赛中收获区/市级及以上荣誉(覆盖12项赛事)。

此外,获“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称号6项,约200人次通过各级平台展示4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公开论文4篇,2人入选“四川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并完成项目学习。这些成果是对百人计划“高位均衡、个性赋能”理念的有力诠释。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未来,项目将持之以恒践行“十年目标”——实外西区与天府实外所有教师将同心协力,培养1000名人才,并且持续追踪学生发展,在2049年建国百年时,为国家培养一至两个,甚至一批为民族复兴作出杰出贡献的栋梁之才。

图片来源:互联网

站在新起点,“百人计划”项目班不仅是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与天府实外高中教育创新的闪耀名片,更肩负着国家战略使命——以贯通式培养孵化未来人才,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学校将继续深耕课程优化与资源整合,矢志在十年计划中,以一个个学生为个体故事,谱写科教强国新篇章。(冯俊杰 白悦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