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成都中考备受关注的“5+2”区域第二批次学校录取放榜。
今年中考取消“省重线”、合并录取批次以后,这一批就包含了所有的公办普高(含综合高中)、民办普高、职普融通和中职学校。其中,在100多所普高的录取中,今天我们重点分析民办高中的录取情况。
通过对各民办高中录取线的分析不难看出,与2024年相比,今年民办高中的录取主要有两点变化。
一是从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今年在普高线以上完成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数量,较2024年明显增加,比如有锦江嘉祥、成外、实外、成华嘉祥、棠湖外国语、温江东辰、温江新世纪光华等,其录取线均高于普高线,可见是在普高线上就完成了全部招生计划的录取,不需要再参与后续的志愿征集。
二是部分民办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均有明显上涨,比如成外录取位次较去年上浮4000多位,成华嘉祥较去年上浮6000多位,温江东辰较去年上浮2000多位。
不仅如此,据统计,在今年小升初的招生中,部分民办初中的招生计划较去年是有所增加的,尽管如此,即便是家长自愿进行公办、民办学位选择以后,在小升初空余计划的录取中,参与录取的民办学校,今年反而比去年减少了17所;小一民办学校的招生中,有空余计划的学校数量较去年也减少了4所。
这意味着更多民办学校今年一次就完成了招生计划的录取,这也是今年有家长在填报民办空余计划的志愿时,反映找不到部分学校的原因,说明家长对优质民办学校的认可度其实在不断提高。
政策方面,众所周知,今年成都对民办学校的招生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包括民办高中增加三类直升指标、办学质量高的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只增不减”等(详戳《增加直升类别,优质计划“只增不减”……一文读懂2025成都民办招生政策》「链接」,来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其中,在指标到校方面,今年“5+2”区域民办学校共录取校内指标生、区域指标生、集团内跨校指标生4589名,据不完全统计,这比2024年增加1000余名,可以说大幅提升了初中毕业生免试就读民办高中的数量,也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家长和孩子对民办高中的选择性需求。
基于以上今年民办学校的录取情况,我们也想再重申两个观点:
一是家长在孩子高中学校的选择上,有两类学校的分数性价比其实都相当高,一类是非“5+2”区域的重点高中,第二类就是民办学校。在家长不考虑地域、位置、交通、接送、学费等因素外,单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招生录取线相比,这两类学校都是很值得关注的。
二是从今年民办招生政策的调整来看,其背后的逻辑可以理解为:优质扩容、低效压减,即将有限的招生指标向优质的民办学校倾斜,办学质量不高的民办学校则可能被逐渐淘汰。这既有利于激发民办学校的内生动力,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其深层意图其实是“扶优汰劣”。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从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其实不难看出,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并不在于“公办”还是“民办”的属性,本质还是在于质量和口碑。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自有其功能和作用,优质民办学校通过提升办学品质、打造办学特色,来匹配不同家庭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与公办学校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仍然是当前以及未来所需要的。
因而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成都民办校录取分数和位次上扬、招生计划持续增加、计划完成度不断提升、优质学位仍然需要“摇号”……种种现象都在清晰表明,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愈发看重的是办学质量和教育特色,而非简单的以“公”“民”属性论优劣,透过“用脚投票”的选择行为,我们也看到了这届家长日趋成熟的教育观,以及在多元格局中作出的理性选择——这既是对“扶优汰劣”政策导向的呼应,更是对民办教育健康生态的积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