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消息,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上个月的新加坡SuperAI大会上,投资者、消费者及众多参会者将中国初创公司Manus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渴望更深入了解这家在今年年初一鸣惊人的人工智能新秀。
Manus最初是一家在北京和武汉双总部运营的公司。今年3月份,公司发布了其宣称的全球“首款通用AI智能体”,在业界掀起巨大波澜。
简单来说,AI智能体就是一个可以代替人类执行任务的数字助理,用户只需下达指令,无需亲自参与后续的具体操作。
自一夜成名后,Manus悄然将总部迁至新加坡。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虽未透露在新加坡的具体员工数量,但本月已经开始积极招聘AI工程师等本地人才,同时在中国裁减员工。
在SuperAI大会的一场主旨演讲中,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涛(Zhang Tao)介绍自己时使用了“Cheung”这个姓氏。这个姓氏对应的汉字同样是“张”,但在香港和部分新加坡地区更为常用。
尽管Manus是由中国企业家创立,但产品却是全英文界面,并且在中国境内无法使用。一位公司高管表示,公司目前没有推出中文版产品的计划。
新加坡展会上的用户对Manus应用赞誉有加,称市场上尚未出现可与之匹敌的同类产品。Manus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创建网站、制作PPT以及执行各类搜索任务,比如获取实时金融数据。
自从初创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凭借低成本的人工智能方案异军突起,一度以一己之力导致英伟达股价大幅走低,并成为“中国骄傲”之后,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的兴趣再次燃起,他们唯恐错失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本土AI发展浪潮。
这股热情催生了业界追寻“下一个DeepSeek”的热潮,也引发人们探究中国AI技术进步背后的驱动因素。
尽管Manus聚焦国际市场,但张涛的演讲也展现出中国年轻一代科技企业家不一样的思路。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前辈们截然不同。
1986年出生的张涛说,他上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编程,每周有两次机会使用学校电脑。在那个年代,能买得起个人电脑的中国家庭还不多。
张涛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但曾在腾讯和字节跳动工作过。他提到,Manus去年花了七个月时间开发出一款“AI浏览器”,功能包括按主题自动将标签页分组以及用自然语言在招聘平台LinkedIn上搜索人才等。
他说公司最终并没有发布这款产品,因为用户体验还不够好。当AI接管并控制浏览器时,用户必须双手离开键盘,但又不清楚AI何时能完成任务。
张涛的演讲凸显出其公司用户至上的理念,以及在必要时敢于逆流而上的决心。
如果说马云一代的企业家们倾向于效仿美国同行、打造中国版的“美国产品”,那么,中国年轻一代则在努力创新,而不仅仅是复制粘贴。
青年力量和中国日益增强的学术实力正为这些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例如,DeepSeek团队不乏来自清华、北大等中国顶尖学府的年轻毕业生和实习生。此外,国家实验室以及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研究部门也对培养大批本土研究人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保尔森基金会旗下智库MacroPolo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完成本科学业的AI研究人员中,超过半数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且大部分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中国本科生会前往美国读研,其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选择回国工作。
实时音视频与对话式AI服务商声网(Agora.io)在中美两地均设有总部。公司联合创始人王骅(Tony Wang)表示,“这一代年轻企业家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接触的信息量大得多。DeepSeek的成功就是例证,它的成就源于学术的开放性,因为许多AI领域的论文是没有国界的。”
王骅坦言,当他得知DeepSeek诞生于自己的家乡杭州时感到很惊喜。
“所谓的硅谷精英们确实聪明,充满激情与使命感。但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环境优势——顶尖的风险投资、成熟的退出机制以及全球人才的汇聚。但随着DeepSeek的出现,世人清楚地看到,创新也可以来自其他地方。”王骅说道。
DeepSeek提供强大且高性价比的开源模型,让更多个人和企业能采用先进的AI解决方案。这产生了连锁反应,中国AI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它们纷纷优化自身模型、降低价格并考虑开源其技术。
蚂蚁数科国际业务解决方案负责人宋业飞表示,自“DeepSeek时刻”以来,公司已针对市场重写了大量软件和产品。他补充说,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追求“AI转型”,而不再是泛泛的“数字化转型”。
“这是所有人共同成长的机遇……我认为这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不再仅仅是追随者,在AI时代已成为领导者之一。”他说道。
宋业飞认为,尽管中国有大量覆盖几乎所有日常服务的“超级应用”,但现在企业的目标是利用AI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这意味着需要投资GPU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构建自家模型和智能体,最终将其整合到产品中。
今年第一季度,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00%,这标志着它们的累计投资额已经连续六个季度超过其美国主要同行。
宋业飞预计,这些国内趋势最终将辐射至海外市场,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公司出海为当地企业构建本土化的AI应用。
中国也在积极支持国内AI产业的蓬勃发展。5月30日,国务院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呼吁制定行业标准以实现所有AI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并建立算力交易机制,确保算力资源得到最优利用,避免开发者和终端用户面临资源短缺或闲置的问题。
新加坡人工智能国际研究院(AIII)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翁家良(James Ong)认为,“DeepSeek时刻”改变了中国国内投资创新的思维模式。
“我感觉更多的科学家和教授已经觉醒,开始关注基础技术,不再仅仅着眼于应用层面,”他说,“未来会有更多新事物涌现,不仅仅是应用。”
然而,中国日益增长的AI信心也面临着美国在获取尖端硬件方面的限制。
杰富瑞投行的研究显示,尽管美国限制英伟达H20芯片的出口,但中国市场对AI驱动的资本支出需求依然强劲。该投行援引与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世纪互联的近期通话内容称,中国已储备了充足的芯片,至少能支撑数据中心业务增长到2026年上半年。
杰富瑞分析师Edison Lee在其主笔的报告中表示:“我们坚持认为,尽管国产设备初期可能会遇到良率方面的短期问题,但中国仍有能力在2025年下半年及2026年不断提升7纳米芯片的代工产能。”
声网的王骅同样对中国前景持乐观态度。他说,“AI终将开放,全人类都将从中受益;你不可能把它完全切断。即便禁止向中国销售英伟达芯片,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也会崛起——或许性能会低三成,但如果价格便宜三倍,这完全可以接受。”
尽管英伟达因H20禁令计提了数十亿美元的亏损,但今年5月份有报道称,英伟达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向中国客户交付一款进一步降级的AI应用芯片。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是“AI智能体元年”。许多初创公司从去年就开始将重心转向开发智能体,一些公司甚至已经拿到了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企业客户订单。
由于Manus无法被中国用户使用,尽管其初步演示吸引了外界的高度关注,但目前还没有哪款面向消费者的AI智能体能引爆中国市场。
野村证券中国互联网股票研究主管施加龙(Jialong Shi)认为,AI行业下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将是某款更强大的AI智能体的发布。
他说,“这已经是投资者在讨论的话题了。大家都在想,何时能看到中国AI领军企业推出真正强大的AI智能体。”
“尽管这些公司都没有公开谈论过此事,但我确信,腾讯和字节跳动等公司都在内部研发AI智能体,所以还有时间。当时机成熟时,我相信其中一些公司将会推出它们的AI智能体,有望重新点燃市场对AI的热情。”(辰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