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北京中学最新消息,刚以700+高分斩获2025年北京高考佳绩,且手握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银牌的北中毕业生黄悉然,写下一篇长文,细腻记录了自己在母校的成长轨迹。
这位被老师同学称为 “六边形战士” 的少年,不仅理科思维缜密、竞赛场上锋芒毕露,笔下文字更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腻,字里行间既有理科生的逻辑锋芒,又有少年人的真挚热忱。
谈及北中,他感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而北中给予的,远不止渔场,更是一方天地;不是授人的天地,而更是成人的天地。”
这篇长文里,藏着700+学霸如何在繁重学业中兼顾兴趣发展,如何在竞争压力下保持心态从容如何在竞赛与高考间找到节奏,更藏着北中“致广大而尽精微”育人理念如何落地的细节。
让我们透过他的文字,走进这方孕育成长与梦想的天地,感受北中人的灵动、坦然与格局。

01
不为人知的角落

你若问起北中的印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最先浮现脑海。
是校园的点滴。是秋天的银杏大道,染上鎏金色的鳞片封存进青春的相册;是高三楼道鱼缸的鱼,换了一波又一波而始终安静吐泡泡;是雨后的乒乓球台,用破布擦拭后映射了脸庞、树和天空;是空无一人的体育馆,熄灯之后的黑暗有些可怕却又那样熟悉;是养在学校里的鸡、鸭、兔子和羊,它们如此可爱又如此坦然自在;是天桥台阶的晃动,想起去明德奔饭瞬间的轰动和恣意;是曾经足球场的假草,不经意间粘在身上又不愿被抖落;是一个人在琴房练琴,因忘开空调享受汗滴滚落琴键的快意;是下雨后校门口的“护城河”,再如何小心跨过也总要沾湿鞋袜;是晚间的月亮,在天桥边、树梢上、楼顶旁,静静注视;是元旦挂起的小灯笼、种下的装饰灯,把缕缕温存注入每一个疲惫的灵魂……北中的校园,形体小而秀丽,气质大而磅礴。小的形体里蕴藏精致的细节,大的气质中孕育宏阔的视野——这正是北中 “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育人理念。

是记忆的碎片。只有离别后,有些记忆才那样真切、那样珍贵,好像流光里的珍珠,无从企及又难以忘怀。我会想起大考之后的那些夜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讨论声似乎永远不会终止,如同老师无条件无休止的养育与爱。我会想起在那里,有人认真讨论问题,有人寻求安慰与帮助,真实不虚的群像,充满温暖。我会想起体育馆乒乒乓乓的声音,汗水滚落额头滴在球台的一瞬,打灵感球时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些教会我们面对焦虑怎么放下负担迎接新生的赛点时刻。我会想起一次次的生日会、班会,每次的灯光暗下、烛光里兑现的愿望,家长送的鸡翅、蛋糕、小食香气四溢充满教室,还有遮不住笑意的脸、停不下来的嘴。我会想起恣意狂奔的北中杯+运动会岁月,你能嗅到空气中弥漫开的激烈和冲撞,能触碰到青春自由奔放的内核,能抛下输赢结果而为真正的精彩所震颤。我会想起很多独属于北中的记忆,它们大多不为人知,却总是我青春里最靓丽、最浓烈、最深入灵魂的那一笔。

是永恒的瞬间。人生是由一系列瞬间构成的。对我来说,我不会对众多学习和奋战的夜晚印象深刻,因为它诚然重要,却或许并未企及北中最深层的内涵。反而是某一天红彤彤的晚霞在炽热绽放,拉上几个同学一起拍摄的时刻;反而是上台表演钢琴之前的紧张,被人宽慰而释然的时刻;反而是3·28香山登顶高呼的时刻,足球赛最后点球与球门擦边而过遗憾的时刻,阅历一起爬峨眉山的时刻,戏剧节面对聚光灯的时刻,诗词大会灵感迸发的时刻,疫情里每日为线上会议截屏的时刻,露营晚上起来和同伴一起巡逻时看星星的时刻……这些,镌刻着北中独有的文化印记,携带着平常而不平凡的往事,总让人叹于北中的丰富,北中的独特,与北中的博大。
02
平台和舞台

北中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平台意味着机遇,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挑战则意味着成长。所以,北中是一个让人成长的地方,它通过搭建一系列平台,给人探索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和试错的机会,让人充分舒展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提升自我,成为一个让世界更美好的大写的“人”。
印象里的北中,是一个每天都是节日的地方。这里有舞蹈节聚光灯下绚丽的舞姿,有戏剧节一方舞台间演绎的万象,有合唱节穿透人心的乐音盛宴,有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好声音、3·28、阅历……似乎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精彩纷呈。
我忘不了学术的平台,在那一刻,北中让我和诺奖得主平等交流。当我向Südhof院士展示我的研究,我能看到他认真聆听的模样和眼光中闪过的兴味和赞许;当我与他探讨未来科研道路的选择,他的那句“life is not a prescription”给予我心灵莫大的震撼与启迪。回望那时,我有时会为自己有能力同院士无障碍全英文交流而自豪,有时也会为准备PPT时学习了科研绘图而满意,有时会为自己的研究得到院士的认可而欣喜;但最重要的是,院士教会了我一些其他平台无法带来的东西:人生的规划。科研是残酷的,没有人可以确知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所研究的方向能否带来突破与成果;唯有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前方,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步履不停。这不仅是院士带来的思考,也是北中平台给予我的最大教诲。
我忘不了展示的平台,在那一刻,北中让我和自己达成和解。是戏剧节、合唱节、舞蹈节、阅历,无数次集体活动里发现自己、打破自己并再度重生。
首先是最后一次合唱节。在节日的一个月前,我鼓起胆量,主动报名钢琴独奏。一个月,既漫长,也短暂。过程是孤独的,但我之所以没有放弃,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坚定的意志,也不仅是因为如果放弃会愧于自己对自己的承诺,而更是音乐本身给予我的力量。真正弹琴的时候,思绪都会飘荡甚远,仿佛身在梦中,去往无人可及的远方,一个有林木、湖泊、雾霭和鸟鸣的远方。我想这才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最终的结果也因此无愧于心。我深情地抚摸过北中每一架琴的琴键,方寸之间,都埋藏着我与自己的对话。

其次是最后一次舞蹈节。作为男生,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四肢不协调的我总是犹疑不决。但与任何挑战一样,面对舞蹈,我也没有退缩。有时排练结束之后,我还会自己单独在家里练习动作,也渐渐体会到舞蹈的快乐;更从日复一日了无尽头的排练里,渐渐体味到之前每次舞蹈节女生们的辛苦付出。正式演出时,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忐忑,而是有些释然。我想我做到了以前的不能,挑战了以前的不敢;我想我没有让任何人失望。相反,我发挥了作用,我展现了光芒,我和身边很多个不同又一样的“我”,用青春独有的魅力完美地为三年舞蹈节收官。
我忘不了探索的平台,在那一刻,北中让我和世界融为一体。生也有憾,高中时期只参与了一次阅历,但阅历中的北中印象却是如此不可磨灭。观摩流芳百世的“天府之源”,溯洄诗意盎然的“浣花溪杜甫草堂”,走近“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迹,领略闻名四方的“峨眉天下秀”,饱览“腹中藏竹不藏机”的中国国宝,打卡美食荟萃的宽窄巷子,欣赏“世界石窟艺术之巅”的大足石刻,瞻仰革命先烈“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渣滓洞……不仅认知自我、认知他人,也认知世界。北中,不仅走进你我、走进人心,也走出校门——带我们领略更广的视野,收获更大的格局,攀登更高的境界。
03
有一种空间叫北中

众所周知,IMMC(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是北中老传统,其实这只是北中文化的一个折射。“创”,或在于创造,或在于创新,或在于创立,是北中文化的中心内核。包罗万象方能气吞山河,创新转化才是未来航向,北中允许、鼓励、促成各种发展,这是“创”的发源地,也是人才的摇篮。
最能鲜明体现这一点的,在于竞赛。作为一名生竞生,我对这一点体会尤为深刻。回想当年,站在高一的十字路口上,我毅然选择了生物竞赛,为了灵魂的热爱,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文明的进步。寒窗古读,挑灯练剑,洒下的汗泪,眼中的风云,换来初赛区第一、联赛市第四的成绩,拼进省队,创下区历史记录;再战两月,剑指国赛,冲刺的呐喊,一年的奋斗,赢得32届CNBO(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银牌。我想或许最终224名的成绩不尽人意,但我觉得,拼搏过才是意义。相比别人,我走了许多弯路,也确实没有付出如他人一般的辛劳。但过去的我已与银牌和解,未来的我兴许仍心存不甘:一路走来,我收获的何止两个证书,更是一次值得一生铭记的经历,对生科热爱的笃定,与褪去幼稚的成熟,进而寻找自己,发现人生,追逐梦想,创造价值。竞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心理鼓励与资源平台,离不开北中对竞赛的包容、支持与重视,离不开这片供养我生命的沃土对我一直以来的滋养;而它,又让我重识自身,笃定信念,拾起那份渴望——在生命科学的领域里,让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渴望。
北中的社团和选修课,又是另一番风景。在这里,我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学术论文,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展现在《生物学通报》上;在这里,我结识了翱翔计划、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参与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在这里,我组织过不少课题项目,或用英文记载无合成分裂的奥妙,或用数学语言攻克生态学疑难,也在与课题组成员的交流中,锻炼了领导力及眼界。这是一片真正创新的沃土,它不会像泥土束缚着根系,反而会托举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翱翔天空。

当然,作为老传统,IMMC的岁月也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当四个年轻的头脑,带着不同的思维,于图书馆中交流碰撞,迸发出的火光汇聚成我们对数学工具的更高境界的理解、参悟。自主完成一个项目,听上去简单,实则是一场心灵的博弈,是抛下固有认知而拥抱灵活应变,是放弃个人主义而迎接群体智慧,是走出知识殿堂而跨入真实世界。它是北中历来的传统,是北中特有的文化,是北中人最精彩美好的共同记忆。
课内,和课外一样精彩。是曾经我自主开设的英语讲堂,在老师的协助下为同学们传递更广阔的知识与能力;是校长与老师共同提供的学习资源,给予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是物理课上时常出现的拓展与展示,是生物课上的激烈讨论,是化学课上的总结和视野拓宽,是语文课上极富思辨色彩的论辩,是英语课上老师欢迎质疑的氛围,是数学课上的个性化练习……打造多样的课堂,意味着欢迎多元的教育、培养灵活的思维,提供一种广大的空间,以供年轻的头脑学习、探索和改造,这是北中的独特理念。
04
教育是生活与爱

北中有一个显著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点,尽管它看起来很trivial,实际上却意义深远——即教室里没有讲台。这也意味着,老师的地位从“高人一等”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平易近人的学习帮助者,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一种健康的关系,而健康的关系可以编织成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环境可以促成包容与创造,让我们成长为更健康的人。
所以,北中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规训塑形,而是一场关于人生的双向奔赴。这一点在我们函数班体现尤为明显。最忘不了近乎每周一次的班会,家长精心准备的小零食每次都如此诱人,让人体会到被宠溺的幸福感;最忘不了每月一次的生日会,每一次都郑重而有趣,那是一个有蛋糕、蜡烛、黑板上花体字和笑声的记忆深处;最忘不了班主任对我们无私的爱,包装在不时送来的奶茶和冰棍里,包装在每一条微信和每一张合照里,包装在每一句或安慰、或开导、或鼓励的语句里;最忘不了高三的日志,它是每一位函数班成员的心里话,是集体记忆的尘封处,是一个能把我们拉回那黄金岁月、把我们的心再度拉近的字句结晶;最忘不了曾经的《理阁文志》,我们欣喜于函数班第一份正式刊物,精美的排版与清隽的文字镌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最忘不了那些年一起为之欢呼雀跃的球赛冠军,还有那些年帮扶彼此渡过难关的遗憾时刻,更有不知多少或有趣或精彩的故事每日上演,并被一一记录……

除了拥有彼此,我们还拥有温馨如家的环境。它曾是墨香四溢的书法角,后来变成每天一来就一扫而空的零食角;曾是堆满各类学术书籍的书架,后来变成一排排由每个同学种下的盲盒植物;曾是挂满照片与回忆的板报,后来变成每人一句毕业愿望的留言墙;曾是堆满沙包等玩具的后柜,后来变成以拐杖为球杆、以网球为球的“高尔夫”乐园;曾是开着摄像头神情各异的腾讯会议,后来变成大家寻找动力和生活的函数班共同日志……一份有爱的空间,托举起有爱的成长,滋养出有爱的灵魂。心中有了爱,眼中才会有光。
05
北中人的坦然是一种骨气

北中人有一些独特的闪光的特质,它们由北中独特的环境所滋养,由北中独特的理念所承载,由北中独特的校风所发扬。这些文化基因,我愿称之为一种“骨气”。
第一个骨气,是北中人的灵动。
首先,身体是灵动的。直到高三每天还有体育课,这真的是北中的一种专利、福利。我永远会记得羽毛球场那块绿色地胶踩上去的感觉,永远会记得乒乓球台那蓝色的光面摸起来的触感。当然除却自己的日常运动,也会记得篮球场青春潇洒的身影,会记得足球场队员吆喝的声音,会记得排球网旁边站满人的模样……这都是身体的灵动,有健康,才有幸福。
其次,思维是灵动的。课上有激烈的论辩,课下也同样充斥对学习内容的探讨。思维的灵动,体现于学习中的创意创造和创新,体现于综合运用的能力,体现于对一个领域的体系化认知,体现于深究一个问题的坚韧,这种灵活性与韧性,赋予我们北中人多样的能力以及多元的视野。
最后,灵魂是灵动的。简言之,北中人从来都是“活”的。我们会欣赏身边的生命,会发现校园里不期而遇的“隐藏款”花苞、熟透的杏子,会为每一天壮美的朝霞和余晖所震颤,会如此细腻地感知到自我的脉搏,会为身边人的事情所分忧,会为这个世界留有那一份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博爱。总有那一刻,我们放下自己一切的功利和重负,从爱自己,爱身边的人,到爱这个世界。北中人,眼中有光,懂得生活,懂得美的发现,懂得跳出固有的框定,懂得葆有为人的本真,是鲜活的自由的生命,从不是机械的重复的工具。这是“让人成为人”的信条所带来的一种成果,它也深远地影响着所有北中人的人生。
第二个骨气,是北中人的坦然。
面对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坦然;面对诱惑有定力,是一种坦然;面对失败有信念,也是一种坦然。坦然,建立在对自己的绝对自信之上,建立在经年累月的成败洗礼之上,由一种过程导向不问结果的高远视角所定义,由一种栉风沐雨无所畏惧的悠长心气所浇铸。北中用它优秀拔尖的培养教育,给予我们最坚定的自信;北中用它各种平台和舞台来敦促我们鼓起勇气去表达去展示,搭建试错的空间给我们淬火历练的机遇;北中用它的文化告诉我们,过程高于结果,体验过就是最好,经历过才是意义;北中用它的行动反复磨砺、强化每一个人的心性,让北中人既学会接受一切,也学会在接受一切的同时,梦想更好、追求更好。
北中人经历过舞蹈节、戏剧节、合唱节的洗礼,便不惧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观众;北中人学过如何流畅自信又有逻辑地表达,便不惧未来更大的挑战。北中人有这份静气,便不惧一切;北中人有这份坦然,一切也定将是最好。
第三个骨气,是北中人的格局。
首先,内心有大气。大气,不止于坦然,还有包容。包容自己的更多可能,能够重新发现自己、打破自己、定义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天地,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包容他人的多样和互异,尊重并理解彼此的选择,主动接触不同的想法观念,能够“和而不同,乐在其中”;包容客观的一切,学会看开生活中的不定数,允许一切发生。这是北中人的一大品格。
其次,内心有集体。因为爱,所以爱这个集体;因为包容,所以学会与群体相处。当然了,还得因为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班级、让年级、让社团、让球搭子饭搭子玩搭子聚在一起。当友谊的网络显化为一种凝聚力,北中人便学会爱集体,学会为集体做一些事情。这相当重要,从小处说是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下铺垫,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有了必要的归属感,成为我们生活和行动的动力乃至指引,给予我们在集体坐标下定位和锚定自身的可能。
最后,心中有世界。或许是阅历带着我们走出校门、洞见天地,或许是邂逅最前沿的资源与最国际化的教育模块给我们面向未来的一瞥,或许是那份大视野大情怀促使北中人跳出圣贤书、心系天下事。世界的观察者,未来的开创者,潮流的引领者,诞生于北中,也成长于北中,因为北中有这个能力,因为北中有这份格局,因为北中人有这份责任与担当。
愿每一个北中人,都如此灵动、如此坦然、如此有格局,发现那澄澈的自己,跃向这纷繁的世间。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中学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