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小孩”爆红:原来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5-07-11 20:03:09

本文作者:小古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假期到了,“老式小孩”又一次在网上爆火:

放假时间,邀请好朋友来家中写作业,说写就写,不用非要等整点;

坐姿端正,不聊天不玩手机;

写完作业,下会棋、看会书、逛会超市,在大人陪同下去溪边抓螃蟹、钓小鱼;

要是闲着没啥事,就主动帮家里干点活……

评论区的网友们纷纷喊话:

“这不就是当年小小的我自己吗?”

“这不就是孩子应该有的最正常的状态吗?自律、端正、充实。”

“我也想要这样的孩子,请问在哪里领?”

说实在的,比起这种“老式小孩”,现在的孩子,可真是太难管了。

一放假,别说端端正正坐那里该学习就学习,或者该玩就好好玩;但凡现在的孩子,能约束他自己少玩会手机,少瘫着多出去走走,老母亲都要谢天谢地了。

以前经常看到很多书中和专家都说“父母约束好自己,才能管好孩子”。

这话虽没错,但真放到现实的教育中,却很难落地。

首先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做到时刻做好孩子的榜样;

其次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父母做好榜样,他就一定能有样学样,说不准孩子正好觉得没人管了,可以放飞自己了。

所以,父母要“管住”自己,也要“管住”孩子。

而“管”的方式,也需要技巧。

博主@家卫老师曾说:“父母永远不要放弃铁腕手段。”

因为恰到好处的“铁腕手段”,才能养出孩子的自觉、自律、自驱……

图片来源:互联网

教育的成功

不是父母单方面的“胜利”

刷到@都市频道发布的一则视频:

半夜12点,父母都早已入睡。

孩子趁父母睡着,光脚走到客厅,拿起沙发上的平板,再踮着脚溜回卧室。

到了早上5点,再快速回到客厅,放下平板,做出一副“好好睡觉,没玩平板”的假象。

在视频的评论区,很多网友纷纷支招:

有人建议对孩子最好不要太设防,大大方方地给孩子玩,等孩子玩够了,再要求他学习如何控制时间;

还有人建议,最好别急着拆穿孩子,而是告诉他可以固定时间玩;

更有人建议,直接把平板、电脑全部设密码,除非家长允许,否则决不让孩子玩。

这些方法,不能说全错,也不能说全对,毕竟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每个父母真实的养育经验。

但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一个猴一个拴法。”

教育,本来就是一件道理相通,但实践时,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那遇到孩子有这种不自觉现象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笔者的建议是,考虑教育的前提:先分清楚你是在“严格教育”,还是在“发脾气教育”?

举个例子:

一位教育博主分享过自己遇到的案例——

一个妈妈对孩子说:“你要用半小时写完这篇作业。”

孩子刚写第一题,妈妈就说:“这道题这么简单,你写快一点,不然后面的时间不够了。”

孩子写完第一题,妈妈又说:“你发什么呆,快写后面的啊。”

眼瞅着时间已经过去25分钟了,这位妈妈越来越绷不住情绪了:

“都说了让你快写,每次都磨磨蹭蹭,现在又写不完了吧。早给你说过,基础知识要打牢,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简单的题,浪费这么多时间。”

骂完孩子,这位妈妈又说:“再给你多10分钟。”

结果接下来的10分钟,这位妈妈一边给孩子伸手指导,一边催孩子快点写。

果不其然,10分钟过去了,她孩子还是没有写完原本规定的作业。

在一旁的那位博主,看完了整个过程,站在孩子的角度,说了下他的感受:

“这个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一个严格要求他的妈妈,而是一个发脾气和纵容他的妈妈。”

接下来,这位博主又分享了他自己的教育案例:

“我只用了3天时间,就教会了我儿子写作业不磨蹭。

第一步,我在儿子写作业前,就把时钟放到了他面前,并告诉他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写完作业。

第二步,严格执行我们的约定,如果儿子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作业,就会收掉他的作业(笔者认为博主使用这种方法是在符合两种前提下,一是这次的作业并非那种老师要求必须完成的作业;二是博主对孩子写作业的进度和作业的难度非常了解,所以制定出的时间方案会相对合理)。

第三步,无论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做到,父母都要严格执行,但执行时,和执行后不能带任何过度的情绪。

第四步,第二天继续严格执行这个方法,如果孩子哭闹、发脾气,可以安慰,表达理解,但绝不妥协,然后安抚孩子情绪,陪他睡觉,什么话也不多说。

第五步,到了第三天,孩子写作业时,我刚要对着时钟提醒,却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放在了作业上,这次,我儿子早早就写完了作业。”

但是他没有表扬儿子,只是鼓励了儿子。

然后告诉儿子:“你今天可以有很长玩的时间,这是你争取到的。你写作业越专注,完成的质量越高,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越多。”

到这里,我们可能会下意识觉得,这位博主的儿子肯定从此以后变得很自律了,还真不是。

第四天的时候,他儿子写作业时,又开始磨蹭了。

孩子觉得很挫败,心情不好,他很“温柔”地收走了儿子的作业,安慰儿子:“没关系,明天再专注一点就可以了。”

从那之后,除非意外情况,他儿子写作业时,很少再出现过磨蹭的情况。

孩子出现一些行为习惯的问题,可能是能力不足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该具体如何做的问题。

这时候父母发脾气,不但解决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相反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或摆烂情绪,父母也陷入负面情绪中。

就像那位博主最后总结的:

“严格,不是靠发火来完成的。

父母千万不要有一种教育成功了,就胜利了的感觉。

父母胜利了,孩子就失败了。

教育真正的成功,是父母和孩子的共赢。”

当然,分享的案例中的方法,见仁见智。

但却能给我们抛砖引玉,让我们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能时刻警醒自己:

严格≠发脾气;

严格,是巧妙地表达“脾气”和态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最好的“铁腕教育”

规范之内,适当“犯错”

规范之外,绝不让步

再分享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在直播间哭诉自己俩孩子一点都不懂事。

放假前,她就给俩孩子立好了规矩:

让孩子们自己安排假期时间,但要在开学前高质量完成假期作业。

她还给了俩孩子一些零花钱,想着让孩子们趁假期学习下如何管理金钱。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说要求的时候,俩孩子答应得好好的。

可一放假,女儿沉迷追星,天天刷短视频给明星点赞;儿子沉迷游戏,一玩一通宵。

最让她气愤的是,女儿把她给的零花钱全部用来买了明星周边;儿子把她给的零花钱全部用来充值游戏,买游戏皮肤。

当时直播间的咨询师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她说:

“你给孩子的时间、零花钱,都是花在‘父母不允许的地方’。”

简单说,很多父母看似民主地给了孩子选择权:

比如让孩子自由安排假期时间,自由安排写作业、玩手机时间,自由支配零花钱。

但其实他们在给出这个“允许”时,脑海中其实已经有了预设:

1、时间安排要优先安排学习,最好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2、零花钱的分配,最好都花在父母允许的事物上,比如买文具,买健康食品等。

说白了,父母看似给了孩子自由支配权,但其实也给“自由”写满了“附加条件”。

可是,你不给孩子对时间、零花钱的自由选择和支配权,你还是会要求孩子先写作业,不乱花零花钱。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假装明主”地让孩子自己选择呢?

只要孩子没有犯原则性错误,没有做出伤害别人的事,那么,孩子如何安排时间,怎么支配金钱,大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试错。

正如《父母的觉醒》中的那句话所说:“所有的成长,都发生在试错中。”

除了个别极端例外,大部分孩子,不是突然变得自觉、自律的,他们是在一次次被允许后的试错,一次次做错后的引导中,慢慢学会这些约束自己的技能的。

“铁腕教育”,不是一刀切,也不是表面尊重,更不是有诸多隐性要求的“伪装自由”。

真正的“铁腕教育”,是规范之内,适当“犯错”;规范之外,绝不让步:

1、如果确定要在某些特殊阶段(比如假期),培养孩子的自律、自觉,那就把这个阶段,当作孩子的试错时机,尽可能多让孩子试错。

2、要多尝试让孩子试错,但不能放手让孩子试错。

父母在孩子试错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适当反思:“这样做有没有跌入了‘奶头乐’/‘消费主义’陷阱?”“怎么防止被第三方‘洗脑’?”

3、告诉孩子,要做一些“出格”的事时,要和父母商量,不能不经过父母允许。

4、所有的原则、规矩、惩罚措施,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

千万别什么都不和孩子提前约定,却在孩子做的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时,直接惩罚孩子,或乱惩罚孩子。

5、如果孩子不遵守约定,就严格执行惩罚措施,除非特殊的意外情况,否则绝不让步。

有句话说:“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

严中有爱,爱中有规矩。

父母约束好自己“管”孩子的方式,孩子就能在父母的恰当“约束”中,培养出“约束”自我的习惯。

最后想说: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通用的道理,放到每个个性不同的孩子身上,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不同的家庭中,具体的实操方法和效果也会出现差别。

一个持续成长自我,更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特点的父母,更能“切中要害”,及时给予孩子更需要的养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