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就让他待在家里,一天到晚待在家里(深度好文)

发布时间:2025-07-11 20:03:08

本文作者:小古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经常听家长们抱怨:

现在的孩子,一回家就躺着玩手机,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抱怨之余,大家也疑虑重重:

明明条件好了,孩子应该更阳光更有作为,但为什么那么不成器呢?

不仅人看上去有点蔫,心理还频频出问题。

就像中科院《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所显示的:中国青少年的抑郁率都24.6%了。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好的教育,一定是将孩子抛向旷野,让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去历练。

倘若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孩子的人生之路大概率会越走越窄。

图片来源:互联网

温室里的花朵,不经风雨难以茁壮

我小时候,没有手机,电视也不让看,放了学就和小伙伴到处疯跑。

爬山、爬树、捉虫子、打鸟,夏天去小溪里淌水,冬天再冷也要打雪仗。

直到灿烂的晚霞被夜色吞没,才结伴回家,开始写作业、看书。

记忆里,那时的孩子野得很,个个小牛犊似的,上房揭瓦,调皮捣蛋。

就算被爹妈打一通、骂一顿,也不往心里去,生命力坚韧得很。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吃喝玩乐的条件,都远胜咱们小时候。

但他们的状态,却经常是闷闷的,动不动就喜欢宅着。

白天,待在教室里;放学后,无缝连接地回到家中。

写完作业,就开始玩手机、打游戏,一天下来,户外时间少得可怜。

网络时代,有算法的投其所好,孩子们比大人更容易沉迷。

有人说,只要给一条网线、一个手机,就足以让人废掉。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尤为明显。

少了户外历练,不经风吹雨打,孩子们都成了温室的花朵。

一位儿科医生,对孩子们的现状做过总结:

“又懒又不爱动、又不愿意出门、整天地睡、看手机、无所事事。”

原本爱动爱闹的孩子,长期待在家里,只会一天天萎靡下去。

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变得磨蹭拖拉、没有时间观念;变得娇气敏感、玻璃心。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学习学不进去,出去玩没有思路,干什么都懒得干。

身体软塌塌,眼睛空洞洞,整个一副“能量严重不足”的样子。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自然缺陷。

理查德•洛夫认为,成长期缺乏与自然接触,造成了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人如草木,若想茁壮生长,离不了自然雨露的滋养,孩子更是如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封闭的牢笼,养不出灵敏聪慧的孩子

罗振宇提出过一个很新颖的观点。

他说,人的智商不在脑子里,而在关系中。

一个人,只有出门上学、工作,接触到各种人和事,思维才能得到锻炼。

就像咱们大人,每天处理工作,与领导、甲方沟通,和同事、朋友交流。

过程中,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行动力也被一件件具体的事倒逼着强大起来。

倘若长时间待业在家或是提前退休,一下子少了与外界的交流,人会迅速退化。

孩子也是如此。

只有走入真实生活,多和人接触,生存本领才能慢慢培养出来。

看过一个报道。

江西有个女孩,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她的引导少之又少。

从小到大,她没事就躲在家里,从最开始的看书,到后来的玩手机。

高中那会,父母回到她身边,打算督促一下她的学习。

可刚没收手机,孩子就心烦意乱,慌张得不行。

带去看心理医生,发现女孩肢体动作和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还有一点,女孩因为长期缺少户外光照,双眼近视达900多度。

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布朗,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小时候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的孩子,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

人终归要走向社会,尽早接触真实生活,孩子才能尽早独立。

眼下的时代,很多生存必备的能力,都需要从生活的“摔打”中练出来。

所以,别放任孩子“宅”下去了,多带他出去走走。

去菜市场、超市,让他感知一下物价,看看烟火人间;

去逛街、看电影、短途旅行,让他自己查查路线、做做攻略;

去听演讲、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与社会有更多具体的链接。

只要走出家门,社会这堂生存课,就开讲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小时候越是不出门,长大后就越难走出家门

有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对比实验:

他们将同一胎所生的小白鼠分成了三组。

一组锁在铁笼中,一组在相对贫乏的环境中。

还有一组在光线充足、外界刺激丰富的多元环境中。

结果显示,前两组的老鼠迟钝不爱动。

只有第三组,在丰富刺激中成长的老鼠,大脑皮层更厚,行为上更活泼机灵。

这组对比试验,揭露出:环境对个体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看过一个网友分享,她就是从小待在铁笼的“小白鼠”。

她性格内敛,有点社恐,大学毕业前,能不出门就不出。

但人总有长大的一天,总要走入社会,去赚钱养活自己。

所以,大学毕业后,网友必然要走出去找工作。

这下,可难坏她了,她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出门不知道怎么坐车,见了人不知道怎么沟通,一到陌生环境,头也抬不起来,话也说不利索。如果别人主动打招呼,她更是尴尬地直接卡壳,有时候还会紧张地冒冷汗、头晕。

她这才意识到,小时候不喜欢出门,长大后根本出不了门。

严重的社交焦虑,只会硬生生地把人再逼回家里。

心理专家黄仕明说: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走出去回来,再走出去再回来的过程。”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走出家门,有了与外界的接触,才能收到外界的回应。

这些反弹回来的影响,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宝贵的体验。

体验越多,经验越丰富,能力也就越强,对生活就越有把握。

家是休憩的港湾,外面是拼闯的舞台,我们要学会带着孩子“专场”。

孩子的世界里,不出门,家是他的全部,出了门,世界都是他的家。

尽早走入真实又复杂的生活场景,孩子长大后的日子就不会很慌张。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不想养废孩子,就要催他多出门

哈佛女校长德鲁·福斯特说:“了解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人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不可能永远不与人产生交集。

不想孩子未来走得辛苦,现在就要催着他多出门。

让他从书本知识中,走到现实生活里,让他从手机的沉迷中,找到更高级的乐趣。

人,只有见识过世界,才会有世界观,只有脚踏实地地活过,才会有人生观。

纪录片《陪你在全世界长大》,“80后”父母带着儿子环游世界的故事,一直很触动我。

在父母支持下,孩子从三岁起就开始了他的旅行生涯。

之后几年间,一家人走过二十多个国家,最终到达南北极。

过程中,他们与企鹅共舞,与北极熊亲密接触,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和体验。

片子里的父亲,一直强调:孩子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人在脚步移动的时候,思绪、眼界、格局也跟着流动起来,变得壮阔。

虽然,我们很少有人有这个条件,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但“多出门走走”,却有的是机会与方案。

每天早起一会,上学前晨跑十分钟,放学晚回家一会,陪孩子操场踢踢球;

周末拿出半天时间,去爬爬山探探险,再拿出半天时间,去见见朋友、同学;

寒暑假,有条件就长途旅行一次,没条件,就多去做生活实践,打工也好、社区服务也行。

生活中,很多孩子状态不好,根源就是压抑太久了。

常年不晒太阳不吹风,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就是一天天只是学习。

能量流动不起来,孩子的精气神只会越来越萎靡。

生活讲究磁场,能量需要交换,人是环境动物。

足不出户,孩子会把自己憋出内伤。

多出门走走,他们才会在风吹雨淋中,拔节生长。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