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籽精神”扎根辽北教育大地,这所县域学校何以出圈?

发布时间:2025-07-12 00:03:10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以“草籽精神”扎根辽北教育大地

“让县域的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人生的希望,成为我们这所学校走在粗糙原野上的几代教育人‘草籽精神’最生动的具象,也成为我们不挑剔土壤成分,只专注落地生花育人逻辑的精神灯塔。”日前, 在“让每个孩子活泼泼生长——县域学校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辽宁省开原市民主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靳海霞动情地说,直面万难、矢志不移,成为民主教师的精神定力。

何为“草籽精神”?看似不起眼却能随处落地生根,饱经风雨却顽强生长,一旦遇到适宜条件便破土而出……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看来,“草籽精神”意味着坚守、坚韧、突破与创新,对民主教育集团而言,“这是教育家精神校本化的具体生动而富有创造性的体现”。

图片来源:互联网

坚守:汇聚35年接续实干的磅礴力量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区域教育创新研究分会成立以来首次在学校举办的现场会,为什么选择一所县域学校?

“‘一辈子一件事,一件事一辈子’。一干就是40年,成就了这样一所学校。”在《中小学管理》原主编沙培宁看来,在办学这件事上,“情怀比智慧更重要”。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当天会议中,许多民主的教师、民主的学生、民主的家长都在台上讲述了自己与这所学校一起“实干”的故事。

民主小学校长佟波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前来学校实习时的第一印象,“人人实干,时时实干,事事实干。”佟波说,所有人都不遗余力想要把讲台站好、站稳、站优,都想让自己能够全心全意为每个孩子服务,让每一节课都上得优质高效。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样一种工作作风一直传承至今。“当每名教师每节课、每一天、每一年都不断精进自己,当他坚持了10年20年之后,量变的积累就发生了质变。”佟波说。

从前的条件很艰苦,但正如草籽不挑土壤,甚至能在石缝、墙角等恶劣环境中发芽一样,民主人从不畏难。

从最初只有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到如今建成4个校区,从最高学历只有几名中师生到如今拥有一支多才多艺蓬勃向上的教师队伍,从最初资源匮乏到如今开齐150多门公益性校本课程……筚路蓝缕,民主人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上生长。

靳海霞一直相信,事在人为。民主办学的关键在哪里?在她眼中,就是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持久努力。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我在这所学校40年来,这所学校从未因为困难放低办学育人的标准,我们执拗地要寻找让每一名孩子能够找到未来的希望,托起这些万千家庭幸福的一条路径。”靳海霞说,“我们并不一定要在高处构筑一个完美的模型,而要让这粗糙土地上倔强的草籽迎着风霜真实而坚韧地生长。”

在民主人眼中,县域教育就像“村头蜿蜒的小路”,虽然颠簸泥泞,却承载着最朴素的希望,每一步都踏着泥土的芬芳,通向更广阔的远方。

走好这条小路当然不容易,“它难就难在把一件最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到极致。我曾经问过靳海霞一个问题:欠发达地区许多优秀校长因为各种原因离去了,去到待遇更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走?”上海实验小学原校长杨荣分享了这样一段对话。靳海霞的回答是,因为在小地方、穷地方做好教育更重要。

“这是她的使命担当,可能也是这所学校办学诸多关键因素当中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因素——那就是,她的名字叫靳海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感慨地说。

图片来源:互联网

突破:打造五育品牌中的“王牌”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基础教育重要政策文件,彰显了鲜明的改革导向。比如科学性,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强化‘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在报告中说。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作为一所县域学校,民主学校把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锁定为给予学生科学而系统的生长支持,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为其提供适配的课程、学习经历和资源平台,让多样的生命更多样,让不同的孩子更不同。

“怎么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很难面面俱到的,但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做好五育融合的抓手、突破口。”李政涛说,“民主教育集团的的突破口是什么?是体美融合,这是他们的特色——他们‘品牌中的王牌’。”

正如民主小学副校长王鹤所言,他们的实干“不是傻干,而是研究着干、创造性地干、智慧地干”,以体育牵引五育融合,以美育辐射“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正是民主人“智慧地干”的一种表现。

民主教育集团体育学科负责人贾丽明还记得初来民主时,她眼中的体育课就是“锻炼身体就好了”。后来有一天,靳海霞找到她,问她能不能研究一下体育对大脑的发育有什么作用。

“我现在回想起来,她这不是给我一个课题,而是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站在教育的视角去研究如何打开体育这扇大门。”贾丽明说。正是在“打开那把锁”之后,他牵头研究了如何系统构建幼小初一体的体育课程,如何实施“纵向分模、横向融合”的体育教学。如今,民主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累计达到140分钟,学生体质优良率从入学时不足30%到九年级高于60%。

美育在民主学校同样被视为“必需品”。在民主人看来,只有让师生学会审美,才能让教育生活更加丰盈,学生成长更加自信、快乐。由此,学校建设了“全员美育教师团队”,要求人人有技能,同时构建了一体化的美育课程体系。

王鹤还记得,自己刚来民主时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是“有点接不住”,她看到,副校长李飞在语文课进行一场精彩的作文指导之后,马上进入到另一间教室拿起小号进行演奏。后来她又发现,这里的教师几乎人人都会“一两手”。

为什么如此重视美育?王鹤后来慢慢悟到,“最重要的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发生了变化,我们懂得用美去欣赏世界、感受世界、体悟世界。老师有了这样的素养才能引领着孩子,才能把这种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传递给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上低音号”高手的王鹤说。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我们的教育都应该像民主一样,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去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贾晓程说。

曾经在开原民主学校深度采访近半年后而写就《春山可望》一书的辽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佟丽霞,在会场上依旧难掩激动,“我们上学的时候,好像是艺术和体育是个别孩子的特权,但是在这里,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指向人人的,是无差别的,温暖着每个孩子,这一点让我尤为感动”。

“音体美教育向来是县域教育的短板,但开原民主真正做到了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五育并举的突破口,将短板补上,甚至变成了我们的长板。”沙培宁说。

绽放:小县城也可以干出大事业

“乡村学校与县域学校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反而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我们要学会自我超越,要学会自己看见自己,要永远走在改革的路上。”作为一名扎根乡村教育40年的教育老兵,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对民主的办学实践感受尤深。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成尚荣先生同样表示,“小县城也可以干出大事业,小地方也可以长出‘大先生’”。

“民主学校在相对贫瘠的教育土地上孕育出绚丽的花朵,我们在开原民主教育集团,看到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新、最生动、最鲜活的典型实践样本。”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区域教育创新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基础教育》总编辑翟博这样评价。

图片来源:互联网

无疑,这是属于“草籽”破土绽放的时刻。

会议期间,许多民主的教师、民主的学生、民主的家长都在台上讲述了自己与这所学校的动人故事。因为信任,定居上海的一位家长将两个孩子相继送到了民主,他坦言“孩子有了更大的舞台”;曾经因为“孩子只爱画画,不爱学别的东西”而不被接受的学生,慕名从西安转学而来,在这里绽放异彩。

你为什么喜欢民主?面对杨瑞清现场提问,几名孩子的回答是,“因为学校给了我非常广阔的平台”“因为这里的老师非常耐心”“因为我们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校长妈妈”……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说,因为这里有真正的“民主——学生当家作主”,引发全场热烈鼓掌。

在当天举行的九年级毕业典礼上,一名学生笑言“我要多生几个孩子,都把他们送来民主”,让所有人在会心之余,更增感动。

“我相信,当我们坚守教育规律办学,到了一定时候,自然会迎来花开。”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杭在分享中说。

规律是什么?在成尚荣看来,就是“眼中有人”。“在这里没有一个被遗忘的学生,没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处处关心人、解放人,这印证了教育学的本质——教育学是人学”。

大道至简,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东娇看来,正是开放、民主、幸福的文化基因,成就了学校“平常见奇险,陈朴出新色”的育人氛围。

图片来源:互联网

“好学校如果有样子的话,它就在这里;如果好学校背后有模式和路径的话,它也在这里。”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校长柯中明说,“我觉得今天我们来这里取经,寻找它背后的机制问题很简单,但是又很难。”

走在一条“难而正确”的路上,民主要回答的另一个命题是,面向未来,民主的要往哪里走?

“面向智能时代,我们要有超强的内驱力,主动去探索,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说。

图片来源:互联网

而民主也做好了准备,因为“草籽精神”永不过时。

“总而言之,我们县域学校办学的‘草籽精神’就是当许多人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选择做大地上的耕耘者,在粗粝处扎根。只要根扎得够深,便无惧地瘠风高,心守得够静,终能春色满园!实践证明,教育的光芒,未必属于殿堂,亦可成就于泥壤,盛开于坚守……”靳海霞最后说。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