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后有这几种表现,父母就要当心了

发布时间:2025-07-12 20:03:01

本文作者:小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又是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新闻:

一位高中生放学后失联,最终找到时被发现已不幸离世。

孩子离世的具体原因目前尚未有通报,但在一份网传的朋友圈内容中,却写满了这个孩子对父母的控诉和绝望:

“妈妈,你不是要把我打死丢掉吗?”

“妈妈,你恨我吗?你是不是很想让我死?”

“把我房间的锁还回来,别监视我了。”

“我终于可以不用每夜都听到诅咒和争吵了……”

父母用“暴力”和“监视”管教孩子,孩子用生命做代价,回应父母对他的“惩罚”。

图片来源:互联网

虽说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

但惩罚一旦过了度,变了味,就成了父母单方面的情绪泄愤,最终害子害己。

孩子做得不够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有些父母总觉得骂一顿、打一顿就好了。

如果只是为了立即制止孩子的某个错误行为,直接惩罚确实有用。

但如果打骂变成了父母习惯性的惩罚方式,就很可能引起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过的四种后果:

愤恨、报复、反叛、退缩。

教育,并不是拼谁的父母更狠心。

如果发现孩子挨打后出现前面的4种表现,父母一定要注意,因为很可能已经引发了“惩罚带来的长期负面效果”: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作家李娟曾分享过自己小时候被打的经历:

在四川上学时,李娟的班主任经常让同学之间互打,来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

被老师安排打李娟的人,是一个李娟之前很喜欢的同学,但自从被那个同学打过后,她一直对对方心存芥蒂。

后来她转学去了新疆,又遇到了一个喜欢体罚学生的老师。

当时的她胆小听话,从不惹事,但依然被老师打断过两根教鞭,甚至导致耳朵几近失聪。

就连李娟的妈妈,也曾用酒瓶砸破过她的眉骨。

她说:

“别人都怀念童年和青春,但我却一点儿也不想再经历那种时光,因为我不想重历那种无助的孤独。”

长大后的李娟,就像很多小时候经历过“暴力”长大的孩子一样:

讨厌社交,很难信任他人,甚至说“我永远不要生小孩”“我化解不了自己内心的黑暗”。

图片来源:互联网

心理学认为,身体的“受伤”激发出愤恨情绪,是一种心理边界被侵犯后的应激反应。

说白了,当一个孩子在最孤独、无助的年龄,被“暴力”对待时,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和愤怒。

恐惧的是无法反抗“大人的权利”;

愤怒的是大人的“不公平对待”。

有压迫,就会愤怒;

愤怒无法解决问题,就会选择逃离。

孩子在“暴力教育”中感受到的是强迫和压迫,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他们感受到的“不公平”。

孩子被打后的愤怒,说到底,是一种情绪受创的表现。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一旦孩子挨打后,经常说“凭什么”“不公平”“我讨厌你”这些带有强烈愤恨情绪的话语时,父母一定要先接住情绪,再处理问题:

1、别急着说教,也不要指责孩子的愤怒情绪;

2、给孩子的情绪一个缓冲时间;

3、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安全地发泄情绪。

图片来源:互联网

知乎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不爱父母”的回答中,看到一个网友发的帖子:

父母在他小时候离异,离婚后,妈妈远走他乡,一次都没有来见过他。

最开始,他由爷爷奶奶照顾,爸爸出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生病去世后,爸爸只能回老家照顾他。

从那时起,爸爸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喝酒。

每次喝得烂醉如泥时,就会一边揍他,一边骂他:

“你怎么不去死!”

“你个废物,老子还得养着你!”

那时候的他虽然年龄小,脾气却很倔。

无论爸爸打得有多狠,都坚决不讨饶。

直到爸爸打累了,睡着了,他才撕下一张纸,给自己写下一句:

“你现在要忍耐!将来才能报复回去!”

图片来源:互联网

后来,他长大了,他爸爸也老了,开始经常向他示好。

但他在拼命努力学习,考上高校后,直接去了国外定居,再也没回过家。

不同于被打后产生愤怒情绪的孩子,有些孩子在挨打后,会产生报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孩子潜意识中的一种“补偿心理”:

用报复父母的方式,补偿自己受到的伤害;

对大人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模仿,希望父母也体验到他当初所受到的伤害;

用一些故意激怒父母的行为,来确认自己依然被爱。

总之,孩子挨打后的报复表现,是他们产生的应激防御。

如果孩子挨打后,不发火,看似没有情绪,但在默默积攒压力。

出现一些报复心理时,这时候,父母一定要说这几句话:

1、“爸爸/妈妈刚才情绪失控了,对不起,让你受到伤害了是吗?”

2、“爸爸/妈妈理解你为什么心里恨我。”

3、“之前是爸爸/妈妈错了,你可以原谅我吗?爸爸妈妈陪你……好吗?”

没有孩子想要故意“报复”父母,“报复”的本质,只是孩子对自己受到的伤害的控诉。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时刻?

你不让孩子做某件事,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听,你气急了,没忍住打了孩子。

结果孩子不但不听话,反而变本加厉和你对着干。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曾说过的惩罚会带来的负面后果之一——

反叛。

图片来源:互联网

《大宅门2》中白景琦的儿子,就是一个越打越叛逆的典型:

白景琦在儿子小的时候,对他的教育方式非打即骂。

他儿子长大后,不仅没有像白景琦期待的那样——

越打越成材,反而每天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甚至在父亲被抓走后,不仅不想着营救父亲,振兴门楣;

反而忙着倒卖父亲的古玩字画,好给自己敛财,甚至对父亲的遭遇幸灾乐祸。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曾写过:

儿童有着天然的自卑心理,而追求卓越感,是对这种心理的一种补偿。

简单说,当孩子挨打后出现“反叛”行为,其实是因为自尊心受挫后,产生的这两种心理:

1、证明“他没有被打垮”“他不会认输”;

2、孩子想用另一种方式向父母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说,孩子挨打后的反叛心理,是对父母教育方式不满的表现。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被孩子的对抗行为激怒。

然后再用平等的态度,重新表达我们的需求。

并给孩子选择权,而不是命令,比如说“你准备玩10分钟再看书,还是先看书,然后多玩一会儿?”

当然,孩子是需要反复提醒的,父母有耐心,孩子才会一点点慢慢变好。

图片来源:互联网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长大后的“孩子”,对父母的控诉:

“小时候经常挨打,所以长大后的我,不配得感特别严重,总觉得自己特别差劲。”

“我小时候为了不挨打,什么事都不敢和爸妈说,这也导致我后来做了很多错误的人生选择。”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图片来源:互联网

想起网上刷到的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说女儿发烧难受,所以一直哭闹。

结果孩子爸爸听得厌烦,直接上手扇了孩子几巴掌。

虽然后来妈妈安抚了女儿很久,但女儿依旧缩起来忍着不敢哭,甚至害怕爸爸的出现。

孩子挨打后的退缩表现,是在用“消失”的方式避免再受伤害。

当孩子挨打后出现退缩行为,比如怀疑和质疑自己,认为下次要偷偷摸摸不能被发现。

其实是一种比愤恨、报复、反叛更严重的心理失衡。

因为前三种,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不满;而“退缩”,却是对自己的不满。

这种对自己的不满,很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价值感,对父母出现不信任心理,把错误向自己归因。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他们没有说出的,是“我怕爸爸/妈妈”“我不重要,我不被爱,我不被接纳”“我只有不被发现犯错,才是好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是重新和孩子之间建立情感联结。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刚才只是“情绪失控的大人”,但不是“不爱你的父母”。

只有足够真诚、真实的道歉,才能让出现这种心理的孩子,重新打开心门和父母走近。

等重新给足孩子安全感后,再和孩子耐心沟通,重新疗愈孩子受到的伤害。

图片来源:互联网

棍棒底下不一定能出孝子,但长期的棍棒教育,一定是在“废”子。

不让打骂教育,成了打着“为了孩子好”旗号的泄愤,才是为人父母最好的自律。

正如那句话所说:

“‘打’孩子的本意,应该让孩子记住这个世界的规则,帮助孩子更好的社会化、融入集体,同时健康成长、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简单粗暴的教育短期有用,但带来的伤害,却可能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愈。

父母修好自己,尽可能和孩子平和耐心地沟通,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