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黑暗中产生:牛津物理学家重现极端量子真空效应

发布时间:2025-07-13 10:03:18

本文作者:小古

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牛津大学与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实时 3D 模拟,揭示了强激光束与量子真空的相互作用,成功再现了光与“真空”的相互作用过程。

该研究首次动态呈现了“光从黑暗中产生”的过程 —— 在经典物理学中,这种量子真空发光现象近乎魔术。

图片来源:互联网

科研团队使用升级版 OSIRIS 模拟软件(户外场景与红外图像模拟系统),重现了“真空四波混频”效应 —— 三束强激光脉冲的电磁场使真空中的虚粒子发生极化,导致光子相互碰撞,最终产生第四束激光,实现了强激光束改变“量子真空”的首个实时三维模拟(量子真空并非真正空旷,而是充满虚电子-正电子对)。

牛津大学物理系彼得・诺里斯(Peter Norreys)教授强调,“这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迈向实验验证量子效应的重要一步。”

据介绍,该研究的现实基础在于全球多个拍瓦级激光系统陆续启用,包括英国“Vulcan 20-20”、欧洲“ ELI”、中国“SHINE”与“SEL”项目,以及美国“OPAL”双束激光系统,这些设施将提供观测量子效应所需的高强度电磁场。

为提升模拟精度,研究人员采用基于海森堡-欧拉拉格朗日体系的半经典数值求解器。该模型成功验证了两大量子真空效应,并通过真空双折射现象(光穿过强电磁场时发生的分裂 / 偏移效应)的预测数据完成交叉检验。

团队测试了平面波与高斯激光脉冲,其输出结果均与现有理论吻合。在四波混频模拟中,三束高斯激光成功激发出第四束光,并实时追踪其形成过程。模拟还观测到输出光束存在轻微像散(非理想形态),精确测量了相互作用时长(150 飞秒级)及作用区域尺度(微米级)。

该工具不仅助力高能激光实验规划,还可能协助搜索轴子、毫电荷粒子等暗物质候选粒子。合著者、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教授兼牛津客座教授路易斯・席尔瓦(Luis Silva)补充道:“OSIRIS 搭载的新计算方法将极大辅助全球顶级激光设施的各类实验。超强激光、尖端探测与前沿数值模型的结合,正奠定激光-物质相互作用的新纪元基础,从而为基本物理学开辟新视野。”

IT之家查询发现,其相关成果已于今年 6 月发表于《通讯-物理学》,为全球新一代激光设施实验验证量子现象铺平道路。论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38/s42005-025-02128-8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