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与AI技术双螺旋赋能的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4 15:03:11

本文作者:小古

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秉承“以中国智慧创造未来生活”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中国智慧与AI技术双螺旋赋能育人”之路,培育兼具人文气质和科创精神的中国少年。

文/林先锋

当今社会,知行合一、教学相长、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秉承“以中国智慧创造未来生活”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中国智慧与AI技术双螺旋赋能育人”之路,将中国智慧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两条“基因链”的有机缠绕与协同进化,培养深植中国文化根脉,兼具人文气质、科创精神,能够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中国少年。

智慧纸笔课堂,数字时代的笔墨之道

学校在“纸墨传道”与“数字赋能”的交融中,构建起智慧纸笔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书写习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打造“精教智学”的高质量课堂。课堂上,教师以数据为纽带,串联起“课前预学—课中探究—课后提升”的全流程闭环,既传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传统育人智慧,又赋予课堂精准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时代特征。

一是课前预学:精准备课,提升效率。智慧纸笔以“无感知伴随式采集”记录学生书写轨迹与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学情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学生知识盲点,实现“靶向精准备课”。例如,在整本书阅读课中,系统自动分析学生预习批注的高频疑问点,教师据此动态调整教学目标,将原需3课时的教学内容凝练为1课时,直击核心难点,让课堂效率提升70%以上。

二是课中探究:思维可见,格物致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单向传授的“黑板战场”,而是人机共生的“思维训练场”。智慧纸笔能够实时捕捉学生随堂练习的笔迹与用时,通过AI算法即时生成可视化学习图谱。抢答功能激发学生主动性,书写轨迹回放能呈现思维卡点,让教师即时介入指导。数学课上,学生用纸笔完成图形绘制后,系统自动识别并关联动态几何模型,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可交互的探索过程,让“格物致知”的传统智慧在数字场景中焕发新生。

三是课后提升:手写深思,个性定制。系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数据,为学生智能推荐个性化作业——基础薄弱者强化计算规范,能力突出者挑战跨学科项目。智慧纸笔课堂既保留了“手写深思”的传统文化基因,又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千人千策”的精准育人。一年来,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学科优秀率增长了23%,阅读深度批注能力提高了40%;围绕智慧纸笔课堂通用模式使用,教研组开发了“整本书阅读”“数理融合探究”等特色模式簇。这场“笔墨”与“比特”的共生实验,正是以中国智慧回答“素养时代课堂变革”的生动实践。

基于纸笔课堂系统积累的大量教学数据,学校构建了数字循证教研模式,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研支持。AI技术能够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报告,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数字循证教研将教师经验和AI数据有机结合,塑造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教研形态,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生成式AI进课堂,穿越时空的知识重构

在生成式AI进课堂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化身“古今对话者”,借助DeepSeek、豆包等智能工具,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与智能科技的融合。如今,人机协同的“双师课堂”已然成型,学习从知识传递提升为思维跃迁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在“非遗代言人”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编程设计让变脸与未来融合。遇到问题,学生通过DeepSeek智能问答系统,破解传统技艺的底层逻辑;研习造纸术时,豆包智能体化身“蔡伦”,引导学生从纸的历史到纸的进化再到未来应用,具身其中。这种“追问—解构—再造”的学习链,既使学生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为AI技术赋予了人文温度。“AI+非遗”让项目式学习穿越时空,实现知识新重构。

英语课上,学生用豆包生成智能机器人;科学实验中,DeepSeek化身“虚拟张衡”,指导学生用传感器复现地动仪原理,并迭代设计地震预警模型。这种“与先贤对话”的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碰的文化密码。数据显示,课堂学习中使用AI工具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得分提升35%,跨学科迁移应用率增长28%。

精准作业,因材施教的现代演绎

在“减负提质”与“五育融合”的双重诉求下,松岭路小学依托智慧纸笔技术,重构作业育人生态,打造“精准诊断—靶向推送—动态追踪”的全链条智慧作业系统。

一是从“模糊经验”到“科学诊断”。智慧纸笔系统通过全程记录学生书写轨迹、用时时长、修改痕迹等多项行为数据,构建起多维能力画像。如,数学作业中,系统不仅能识别计算错误,更能通过笔迹压力变化分析专注度波动,找到学生思考的断裂点,通过订正次数判断学习韧性,教师据此生成“一生一策”分析报告,寒假期间累计开展960次精准指导,使辅导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二是构建家庭作业共同体。智慧作业平台打破家校信息壁垒,家长通过移动端实时查看作业反馈信息,并接收个性化建议。寒假期间,每个家长端累计接收数据反馈10次,家校联合干预使78%的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这种“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模式,让教师、学生、家长在数据链中汇集为成长共同体,让《礼记》中“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成为现实。

中国智慧与科技融合的育人实践

一是AI技术助力海洋STEAM课程体系。学校融合AI技术,构建了海洋STEAM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探索海洋奥秘的同时,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这一课程涵盖“海洋探索与认知”“海洋生态与保护”“海洋资源与科技”三大板块,巧妙融合AI技术,实现跨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实践与创新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展开。例如,在“海洋生态瓶”课程中,学生从了解海洋生态环境入手,运用中国盆景艺术制作微型海洋生态瓶,同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开发水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参与人工智能海洋机器人的相关赛事,实现了海洋教育“科普整合—体验实践—科技创新”的螺旋递进。

二是智慧体育印证育人理念的进化。学校引入智慧体育设备实现了“无感化数据采集、精准化运动分析、游戏化学习体验”三大核心功能。“AI智能运动吧”通过计算机视觉与姿态识别技术,实时捕捉学生跳绳、跳远、仰卧起坐等运动数据,并同步至电子大屏与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经验教学”到“数据驱动”的跨越式升级。

AI设备让运动像闯关游戏,数据实时更新让学生更想突破自己。学生在课间只需站定于“AI运动吧”定位点,设备即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匹配身份,实时记录运动次数与动作标准度。例如跳绳测试中,系统自动统计成绩并生成班级排行榜,学生可即时查看个人成绩与改进建议;立定跳远时,屏幕动态显示起跳角度与距离对比,精准识别踩线等违规动作。设备支持15人同时运动,单次测试效率较传统人工统计提升80%以上。

智慧体育的实践印证,AI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育人理念的进化。它让运动可量化、让进步可视化、让成长可持续,为培养终身运动者提供了科技支点。学校以“智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评价与应用研究”课题为引领,积极倡导“无体育不青春”的松岭体育精神,建立2413学校体质素养工作机制,即:注重两操日常效果,每年开展四次全员体质健康监测,建立“一生一策”数字健康档案,创新实施三级干预机制,联合家庭、班级实施专项提升。学校体育素养测试蝉联2023、2024年崂山区第一名,2024年全校体质优良率达到83.04%,2025年达到90%。良好的体育教育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教育成果,体育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载体。

三是AI赋能爱眼护眼工程。学校联合专业眼科机构创新推出了2.0版视觉健康档案,建立三级预警系统,引入近视防控科普实验室,开展3D视觉训练课程,依据科学原理定制训练方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显著增强视觉敏锐度与调节力,实现中医“目络通调”的科学化传承。通过此举,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期课程中,51名黄色预警学生参与训练,其中6人视力实现从黄色预警至绿色正常的跨越,改善比例达11.76%。这是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与育人方式深度融合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2024年11月,学校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作为小学唯一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当中国智慧与AI技术交织成教育的双螺旋,松岭路的课堂正悄然生长出第三种可能——代码浸润《周易》的阴阳相生,算法轻叩“因材施教”的千年回响。此刻我们不再只是追逐浪潮的赶海人,而是蹲下身来同孩子们一起聆听AI萌芽的同行人。

(林先锋,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小学党委书记、执行校长。)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5月刊(总第114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