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的挣扎:增长见顶,转型艰难

发布时间:2025-07-14 15:03:23

本文作者:小古

文|蛇眼财经v

2025年,阿里再次调整本地生活板块架构,有人走向核心地带,有人走向幕后,还有人被"放养"了。

回溯2021年,阿里将高德、本地生活、飞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三大业务,整合进生活服务板块,彼时负责人俞永福身负重任,代表集团分管并直接向时任集团CEO张勇汇报,足见阿里对这一业务矩阵协同发展的殷切期望。

然而,时过境迁。近期,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强势整合为中国电商事业群,而菜鸟、高德地图及虎鲸文娱集团被重分类至"所有其他"。这一变动直白地将高德地图推向了边缘地带,显然它就是被放养的那一个。

花大力气却不温不火

近几年来,在阿里助力下,高德地图在本地生活不断投入。

先是,搭建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接入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城市出行和火车、客运、飞机等城际出行的全品类服务;随后和阿里旗下的到店业务"口碑"正式合并,布局美食团购、酒旅、买房租房、洗车、买电影票等业务;紧接着入局跑腿业务,上线"高德秒送"服务。

时至今日,高德已经从一个地图导航工具,进化成为集出行、美食团购、休闲玩乐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理想规划中,高德地图将出行服务与本地生活服务相融合,能够实现资源的互补。用户在使用高德地图规划出行时,可以查找沿途的餐厅、便利店等本地生活服务,而高德地图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流量优势,能为本地生活服务商家带来大量的曝光和流量。

根据QuestMobile在2024年6月发布的相关报告,高德地图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8亿大关,在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微信(10.5亿)、淘宝(9.2亿)和支付宝(8.9亿),超过了抖音的7.66亿。

然而,高德的本地生活业务长期不温不火,未能如预期般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强劲引擎。

据了解,高德地图营收依然主要靠广告收入,本地生活服务营收贡献有限。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高德地图全年营收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在线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2%至7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65%。

究其原因:一是,高德地图数据的更新维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算法优化也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同时市场推广营销费用亦是不菲;二是,尽管高德在本地生活业务上持续投入,但长期的亏损表现,使其难以在资源分配中占据优势地位;三是,美团盘踞、抖音进军,本地生活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

总之,高德地图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大力投入与不温不火的业务表现形成强烈反差,背后是复杂的行业竞争格局、自身业务运营短板以及阿里内部战略调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图天花板与转型困境

高德地图"被放养"的背后,掩藏着难以突破的商业化天花板与进退维谷的转型困局。

在出行服务赛道,高德地图仍是当之无愧的"一哥"。据QuestMobile数据,2025年3月,高德地图拿下出行服务行业TOP10应用全景流量规模排行榜第一名,百度地图和滴滴出行紧随其后,腾讯地图则被远远甩开身位。

然而,尽管高德地图拥有海量用户和丰富的出行场景,但并未有效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或者说商业化空间有限。

一方面,地图工具短时、低频的使用场景与单一的功能定位,从根本上锁死了高德地图的增长上限。

使用高德地图的用户目的明确、停留时间短暂,难以沉淀用户时长,也不易转化为实际的消费动力。QuestMobile数据显示,抖音的日均打开时长为132分钟、小红书的日均打开时长为48分钟,但高德地图的用户日均打开时长仅为12分钟。

此外,手机地图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谷歌地图、百度地图等竞争对手不断优化地图数据和算法,推出更加精准、智能的导航服务,并拓展本地生活、出行服务等功能,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分食了高德地图的市场份额,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高德地图积极布局本地生活服务,却面临着与美团、抖音等竞争对手的激烈争夺,以至于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短期内难以实现有效的市场突破。

美团则凭借深厚的品牌势能与高效的履约网络,经多年深耕在本地生活领域筑起坚实壁垒,地位难以撼动。抖音依托精准的推荐算法与成熟的本地内容生态,在生活服务赛道快速突围,对高德形成强力挤压。

对用户而言,点餐首选美团、查攻略逛抖音已成惯性,高德地图的"入口"定位始终未能有效转化为消费决策的主导心智,用户使用黏性与消费引导力均显不足。因此,如何提升流量转化效能、搭建完整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仍是其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要打破困局,高德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明确差异化竞争优势。否则,即便坐稳出行服务的头把交椅,也难逃"流量巨人,变现矮子"的宿命,最终在增长天花板与转型泥潭中耗尽元气。

独立觅食的第一课

从阿里生活服务板块三大业务之一到"所有其他",高德地图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束了依赖阿里资源扩张的阶段,也失去了与核心业务协同的战略优先级,后面会面临什么难题?

首先,在失去阿里本地生活生态的关键资源支持后,高德地图不得不独自面对市场竞争,依靠自身力量寻求突破与发展。

曾经依托淘天系的搜索导流、饿了么的即时配送网络、支付宝的支付闭环,高德搭建起"导航+到店+打车"的本地生活服务框架。随着阿里支持的逐步减弱甚至消失,高德不得不独自面对来自美团、抖音的竞争压力,辛苦搭建的本地生活生态可能会萎缩。

其次,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整合而成的中国电商事业群,正以"大消费平台"的姿态吞噬着本就狭窄的市场空间。高德的本地生活业务与这一体系存在天然的正面竞争,却在流量规模、集团资源倾斜上处于绝对劣势,结局不言而喻。

再有,高德地图的出行服务正面临新的挑战,其传统优势领域正逐渐被削弱,商业化的想象空间也可能随之缩小。

随着百度Apollo已在全国多个城市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特斯拉的Robotaxi车队也开始实测,自动驾驶技术正加速落地。而高德地图长期坚持的轻资产聚合模式,在这一趋势下显得愈发被动,仿佛握着一张即将过期的船票,难以适应未来出行市场的变革。

对早已习惯阿里喂养的高德而言,独立觅食的第一课,或许就是学会在巨头的阴影下,为自己拼出一条带血的突围之路。未来,高德地图的成败不取决于有多少用户打开APP,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打开APP的人停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