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农村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昌乐县红河镇小学立足乡土特色,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资源为纽带”,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其创新实践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从专业视角来看,该校通过整合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构建起立体多元的育人体系,不仅回应了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更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特色化实践,激活农村教育资源新潜能
(一)精准赋能,家庭教育专业化升级
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理念滞后、方法单一的问题,昌乐县红河镇小学通过参与潍坊市家庭教育“美丽乡村行”活动,邀请高密市家庭教育专家孙爱云老师入校开展家长课程,精准回应了这一痛点。课程设计紧扣农村家庭实际,围绕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等核心议题,采用讲座、小组讨论等多元形式,将晦涩的教育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解析。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指导,打破了传统家庭教育的认知壁垒,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家长中,85%以上反馈亲子关系得到显著改善,这充分证明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对农村家庭的积极影响。

(二)文化浸润,社会资源助力乡土教育
人民医院送教入校开展的中草药进校园活动,是该校整合社会资源的典型实践。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与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医护人员不仅传授中草药知识,还结合农村常见疾病预防,讲解中草药的实际应用。学生们在认识野生中草药、品尝酸梅汤、佩戴驱蚊香囊的过程中,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增强了对家乡自然资源的认同感。这种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育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深度融合,家长参与拓展教育边界
家长捐赠孔雀并协助建设“凤苑”劳动教育养殖基地,展现了家校合作的深度与温度。学校将“凤苑”打造成集动物养殖、植物种植于一体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养护工作。家长在参与建设和指导过程中,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现了家校角色的有机融合。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家校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有效拓展了教育边界,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四)情感联结,家校互动凝聚育人共识
儿童节家长主动为孩子化妆的暖心活动,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活动中,家长的积极参与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关爱,增强了归属感;同时,家长通过亲身参与学校活动,更深入地理解了学校教育理念,进一步凝聚了家校育人共识。这种情感联结式的家校互动,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学生营造了更加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目标导向,构建长效协同育人机制
该校的协同育人实践具有清晰的目标导向。短期来看,通过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丰富校园活动,改善农村学生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长期则致力于构建稳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兼具乡土情怀与现代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种目标设定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三、实践价值,探索农村教育发展新范式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家庭的情感关怀、学校的知识教育、社会的实践资源相互补充,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了学生在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化乡村教育生态
该校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不仅提升了本校教育质量,更为周边农村学校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培养热爱家乡、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该校的协同育人模式,将教育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了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昌乐县红河镇小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是农村教育改革的生动缩影。其创新举措不仅为农村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更为乡村教育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期待更多农村学校借鉴其经验,共同书写乡村教育的美好篇章。
声明
本文来 源于昌乐县红河镇小学。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小机灵儿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