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捞钱,脸都不要了,”岗位只招聘1人,却设立了167个考场

发布时间:2025-07-15 20:03:19

本文作者:小古

一个民办本科毕业的小姑娘,考上了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本以为人生从此开挂了,可没想到5年后的她却被打击到了怀疑人生。

不是因为学业上的困顿,而是因为考公考编所带来的挫折,在研究生毕业后,这名女同学积极报考了很多体制内的考试,从限制应届生身份的到限制专业的,再到两年后只能报考“三不限”的岗位。

可结果都是无一例外的落榜,常年的“千年老二”让这名女孩失去了就业的勇气,也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关注体制内考试的同学们不难发现,近年来,“三不限”的岗位报考热度越来越高了,甚至发展到了离谱的程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只招聘1人,却设立了167个考场,考生质疑:为了钱,脸都不要了

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山东省的一个三支一扶岗位,要知道这个岗位甚至算不上体制内,顶多算是半只脚踏进了体制内而已,可即便如此,面对这个只招聘1人的岗位,还是吸引来了4955名考生报名。

4955:1的竞争比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为了招聘这1个人,需要设立167个考场来组织考试,而随着这种“成千上万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越来越多,考生的心情也愈发烦躁甚至是愤怒。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有考生在网上痛斥这种招聘乱象,直言:“为了捞钱,脸都不要了”,言外之意是认为,招聘单位为了赚报名费而设置这些“三不限”的岗位,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不是这个岗位,而是为了捞钱。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些“万人岗”背后的逻辑远比收取报名费复杂得多,很多同学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沦为了牺牲品。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体制内备考大军的成功和失败,都不可谓不悲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使得大多数考生注定失败,而像这种“万人岗”,更是残酷,成千上万人走一根钢丝,最终上岸的就一个人,而掉下去的人连个响都听不见。

催生出这些悲剧的,不仅仅是经济下行的环境,更有毕业生对稳定工作极端的渴望,而“万人岗”背后的逻辑,也恰恰是利用了毕业生对编制的渴望。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你是真的适合体制内工作,还是仅仅被编制的光环所吸引?

招聘单位每设置一个门槛较低的岗位,就可能有数百名甚至上千名年轻人进入“备考”状态,这也成了就业统计中最好的“缓冲带”。

站在考生的视角,自己是在为了前途命运而拼搏;站在父母的视角,看着孩子每天备考刷题,内心也充满了希冀;而站在官方统计的角度,这些“万人岗”的存在,让成百上千万的毕业生主动以备考的名义暂缓了就业,进而缓解了就业的巨大压力。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事实的真相,或许比“捞钱”更加残酷,但是选择继续沉沦在这样虚假的表象之中,还是挣脱出来,避免他人上岸路上的牺牲品?选择权还是在毕业生自己的手中。

想追求稳定没有错,但对“万人岗”死磕,着实称不上明智,与其用自己的前途去赌一个概率,不如好好想一想: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铁饭碗究竟是通过刷题考出来的,还是靠真才实学打造出来的?

适应市场需求,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考公热的泡沫终将破灭,当年轻人从这场集体幻觉中清醒过来,或许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弥补因盲目追逐编制而错失的职业发展机会。

图片来源:互联网

对于还在犹豫是否加入考编大军的年轻人,不妨扪心自问:你是真的适合体制内工作,还是仅仅被编制的光环所吸引?你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理想,是否与你所追求的岗位相符?

人生道路多元而宽广,职业选择应当基于自我认知和市场需求的理性判断,而非盲目跟风。那些在167个考场外徘徊的年轻人,或许需要的不是又一份考试资料,而是勇气去探索体制外的广阔天地,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