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HBM引爆“内存战争”,手机大厂卷入昂贵的游戏?

发布时间:2025-07-17 20:03:17

本文作者:小古

高频宽存储器HBM(High Bandwidth Memory)作为当前热门的内存技术,具有高带宽、大容量、低延迟的DDR DRAM组合阵列,相比于传统内存,可提供极高的数据吞吐量,在AI服务器领域大杀四方。现今,存储巨头与手机厂商又一拍即合,意欲将HBM这件“算力利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从数据中心转入移动设备市场,夺取下一阶段的商业化胜利。

此前,业界长期流传着苹果公司将在20周年纪念版iPhone上使用HBM内存的消息,而最近国内手机厂商似乎也开始面向HBM展开竞逐,隐有赶超苹果之势。在手机需求疲软的当下,这场“内存战争”既充满了变数,又带给消费者诸多期待。

头部厂商“尝鲜”,移动HBM落地节点

2007年,苹果公司在旧金山发布初代iPhone,该产品的问世被视作手机的再次“发明”,打破传统功能机的固有格局。随着20周年的临近,苹果似乎有意愿复刻辉煌。有媒体报道,苹果计划在2027年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iPhone产品,不仅在外形设计上追求突破,更计划导入HBM技术。倘若消息属实,继而结合苹果AI架构,将有望实现大型语言模型(LLM)于装置本体运行,在兼顾低耗电与低延迟的同时,将iPhone推入全新性能层级。

据悉,苹果已委由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分别研发移动HBM,并预计于2026年启动量产,以赶上“iPhone 20周年”。两大存储巨头或采用不同先进封装工艺,各自为苹果公司量身打造高密度、低耗电解决方案。目前业界所讨论的移动HBM,即为针对手机等移动设备单独设计的“类HBM”,其目标是在保留高资料传输率的同时,降低功耗与存储器芯片面积。

图片来源:互联网

计划将HBM搬上手机的并不只有苹果。社交平台博主“数码闲聊站”7月1日曾发布一条讯息,称“除了折叠比例抢先苹果,AI功能和定制化内存方案也会领先苹果,某厂会先于苹果落地HBM DRAM”。按照时间表(2027年之前),有能力且产品价格支撑得起HBM的大厂,大概不会很多,有几家厂商的溢价能力能够支撑呢?

在一些行业人士的分析中,“遥遥领先”大厂或抢先成为推出搭载移动HBM的手机的厂商,原因是其具备几方面的必要能力:其自研的SoC芯片可定制HBM所需的内存控制器、自研的操作系统支持HBM所需的字节级内存调度,其散热专利可解决HBM功耗高问题,这“三位一体”的技术闭环有助于其在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抢跑。而战略层面,该厂商也有足够的意愿通过端侧AI体验来进一步突破高端手机市场。

“2026年末至2027年初可能成为移动HBM落地手机端的临界点,三星电子、SK海力士就计划于2026年实现移动HBM的商业化,以支持AI应用,” 得一微电子同时观察到另一种高带宽内存方案,该公司首席市场官罗挺表示,3D DRAM技术正取得显著进展,有望成为当前替代HBM进入手机的更优方案。

据悉,业界已有AI芯片公司创造性地设计了独立NPU,集成高带宽3D DRAM,更有灵活性和可行性,或最早在2025年至2026年完成样机验证,有望比HBM更快在手机端侧应用。得一微电子也同步为AI手机提供高带宽UFS存力芯片,顺应移动HBM手机需求,以便扩展更大的模型。

“既生瑜何生亮”,LPDDR败北

为什么在当下移动HBM开始爆火,是传统内存方案技穷了吗?业内某ODM大厂技术人员章成(化名)介绍,目前中端手机内存主流方案是LPDDR4,旗舰手机为LPDDR5甚至LPDDR5X。集微网向其了解“目前主流内存方案能够满足AI手机需求吗”?其表示,近年来,手机硬件经过持续的迭代升级,性能实质上已接近顶峰。

但凡事怕比较,当LPDDR遭遇移动HBM,一切都不够看了。目前,HBM3E使用支持1024位的数据总线宽度,而LPDDR5X则是64位总线,这使得LPDDR5X的带宽为8533Mbps(1066.6MB/s),而HBM3E传输速率却达到了惊人的9.6GB/s,可提供1.2TB/s带宽,相当于前者的1180倍。

HBM“碾压式”的带宽(达TB级),超低的数据延迟,可彻底解决AI训练等数据瓶颈,其3D堆叠技术还可缩小占地面积50%以上,非常适合高集成度芯片。这些性能优势大到足以蛊惑有志于AI手机的厂商下决心用上移动HBM。因此,似乎不能简单地将手机厂商青睐HBM归因为产品硬件升级的结果,倒更像是头部厂商的技术前探。

假设移动HBM在手机端实现应用,最重要的革新之一便是可支持端侧大模型的落地与应用,其超高带宽可承载百亿级参数大模型在手机端运行,彻底摆脱云端依赖。用户可在离线状态下实现AI绘图、实时文案生成、多语言翻译等复杂任务,彻底颠覆手机端AI功能体验。

“端侧大模型在手机端的落地可保证敏感数据的本地化闭环,规避数据泄漏风险;同时,透过手机端HBM的本地预处理减少云端计算量,可有效降低服务器负载与通信成本;最后,HBM能将手机应用启动、多任务切换延迟可降低至毫秒级,手机AI助手的Token生成速度更是可以提升5-10倍以上。”罗挺说。

力推移动HBM,存储巨头争分夺秒

HBM的制造远比传统DRAM芯片更为复杂。其一般采用先进的3D堆叠技术,通过硅通孔(TSV)将多个DRAM芯片垂直连接。这种独特的设计,能够充分满足AI运算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需求,有效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与HBM一样,移动HBM具有相同的堆叠概念,但后者采用阶梯状堆叠LPDDR DRAM的方式,再用垂直电线将其连接到基板;此外,移动HBM作为定制产品,在批量生产之前需针对客户产品作优化设计,以满足特定需求,这种趋势有望为整个行业带来更为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互联网

“倘将AI芯片上的HBM直接移植到手机这样的小尺寸终端上,首先将面临尺寸大、散热难和成本高等问题,显然不是个好办法,”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讨论在手机上搭载移动HBM,属于“类HBM”技术,譬如LLW DRAM/LPW DRAM方案。

集微网了解,LLW (Low Latency Wide I/O)DRAM与LPW(Low Power Wide I/O)DRAM实际上是同一种技术的不同叫法。首先被业界熟悉的是LLW DRAM——2024年7月有消息爆出,苹果Vision Pro头显所采用的R1芯片搭载的是由SK海力士供应的LLW DRAM,该内存不仅提供256GB/s带宽,还以1GB的容量和相较于传统内存8倍的I/O引脚数,展现其在数据传输速度上的巨大优势。围绕LLW DRAM,三星电子亦积极备战,于2023年11月发布公告,称针对设备端本地运行AI的需求,特别研发LLW DRAM,其性能优于现有的LPDDR解决方案。

据悉,三星电子、SK海力士均计划在2026年前后推出采用新型“类HBM式”堆叠结构的移动内存,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智能设备端侧AI处理需求,前者以“VCS(Vertical Cu post Stack)”为名开发该技术,后者则以“VFO(Vertical wire Fan-Out)”为名开发该技术,采用不同的封装技术。

三星电子采用VCS技术,将从晶圆上切割下来的DRAM芯片以台阶形状堆叠,用环氧材料使其硬化,然后在其上钻孔并用铜填充。今年2月,三星电子DS部门首席技术官 Song Jai-hyuk 在IEEE ISSCC 2025会议上表示,首款针对设备端AI应用优化的LPW DRAM内存产品将于2028年发布。三星电子宣称,LPW DRAM带宽可达200GB/s以上,较现有LPDDR5X提升166%;功耗降至1.9 pJ / bit,比LPDDR5X低54%。

图片来源:互联网

SK海力士开发的VFO的技术则选择铜线而非铜柱。DRAM以阶梯式方式堆叠,并通过垂直柱状线/重新分布层连接到基板。其使用铜线连接堆叠的DRAM,然后将环氧树脂注入空白处以使其硬化,实现移动DRAM芯片的堆叠。数据显示,SK海力士2023年的VFO技术验证样品在导线长度上仅有传统布线产品的不到1/4,能效提升4.9%。虽然该方案带来了额外1.4%的散热量,但封装厚度减少了27%。

图片来源:互联网

挑战堆高成本,昂贵的AI手机

过去一年里,绝大部分手机厂商都适时推出AI手机,被业界广泛视为“AI手机元年”。但据集微网观察,当前生成式AI大模型仍以云端、端云协同部署为主流方案。想要实现“每台手机都是AI终端”的目标,除了大模型在轻量化、高性能上的持续优化,移动HBM的上机势在必行,这足以让手机获得更强、更安全的端侧大模型能力。

但移动HBM在手机端的应用,尚面临诸多挑战:

首要问题就是制造工艺的良率。当前,HBM依赖的TSV技术制造工序相当复杂,良率仅40%~60%,这也导致其复杂的研发制造技术高度集中在极个别存储大厂手中;HBM还需进行KGD(已知良品芯片)和KGSD(已知良品堆叠)双重测试,且堆叠后芯片的物理访问受限,需开发非接触式测试技术,这使得测试与封装成本上升,进一步堆高移动HBM总体成本——有博主表示,LLW DRAM相较LPDDR,成本要高出3~4倍。

此外,移动HBM在手机应用端也存在挑战,其在硬件层面需重构内存子系统,比如HBM的1024位宽总线需要SoC中的内存控制器重新设计,在系统层,现有页式内存管理(4KB粒度)需支持 HBM的字节级访问等;同时,手机不同于PC机和服务器,其散热条件有限,高功耗会极大影响手机整体续航。当前HBM功耗远超手机被动散热极限,这也是HBM在手机端应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市调机构Canalys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滑1%,这是该行业连续6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跌。面对疲软的市场,业界还是期待移动HBM的参与能够提振消费电子市场,通过AI手机的硬件革新引爆消费者购机欲望。

手机搭载移动HBM可视为AI技术驱动与手机产业升级双重作用的结果,其落地标志着AI手机从概念验证迈向实质进化的关键转折点。罗挺说:“一方面AI端侧技术的刚性需求驱动HBM落地手机端,实现端侧大模型、零延迟交互、数据隐私闭环三位一体;另一方面,手机AI能力将成为高端机型‘分水岭’,头部厂商寄望于HBM构建技术代差。”

但构建技术代差是有代价的,移动HBM的使用必将推升整体制造成本,使得手机厂商在积极引入移动HBM时面临一个灵魂拷问:担下更多成本or旗舰机增配涨价?届时,市场将用消费者的投票给予回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