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校长”班深度探访杭州名校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5-07-18 10:03:17

本文作者:小古

全文长 5317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图片来源:互联网

7月16日至19日,2025中小学“卓越校长”名校考察高研班暨特色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打造专题“思想塾”在浙江杭州盛大召开。此次研修由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举办。来自全国中小学书记、校长、副校长、中层管理干部,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及相关领域专家、代表集聚一堂,共同解码名校基因,触摸创新课程脉搏。

图片来源:互联网

16日上午,2025年中小学“卓越校长”高研班首日研学,首站走进全国标杆学校——杭州市建兰中学。据了解,杭州市建兰中学是浙江省顶尖、全国一流名校,倡导“适性教育,呵护学生发展无限可能”。拥有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3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教坛新秀42人,70%以上教师入选区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近三年教师年均获教学类荣誉180余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22项。

研修班伊始,清华大学EMBA、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月作开班致辞,从“课程建设与特色办学”的实践角度,为我们明确了本次研学的目标和方向,也传递了研究院对各位校长的全力支持。

杭州市建兰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实践导师饶美红作《以“深度探索”为引擎,推动学校教育范式革新》专题报告。她表示,“学校大脑”绝对不是让AI取代校长和教师,主要是通过人机协同,在数据的帮助下解决好学情诊断、作业管理和五育评价三大难题,把学情诊断从“凭经验”变成“看数据”,让分层教学从“统一教”转向“个性学”,使五育评价从“走过场”升级为“全过程”。

图片来源:互联网

据悉,杭州市建兰中学持续27年探索,以“学校大脑”为创新载体,以“学生画像”为底层依托,以“三大载体”为应用手段,打造出“智能+”减负提效的智慧学习变革新范式。作为学校管理者、师生的助手,“学校大脑”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运用大数据算法,实时搜集与分析处理学校、教师和学生数据,精准描绘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数字画像”,全方位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和行为表现,教师以“学生画像”为基点,开发不同维度的教学和管理策略,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学校大脑”行动三板斧包括课堂教学分层、作业瘦身和五育破局,即通过“小兰课堂”,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备课及布置作业,按学习速度将学生分为四类实施分层辅导,并结合“学生画像”动态调整,同时精准锚定薄弱知识点,开展项目化学习和针对性专题教学;依托“小兰书童”程序,打通各科作业数据,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布置、动态管理”的个性化作业策略,借助AI诊断错因、推送变式题并监控总量预警,为学生减负;通过“亮彩活动”,开展亮彩课程、生涯规划、“建兰美少年”评选。

问答环节中,参会的校长和老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际难题与饶书记展开交流,共同探讨了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学校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部分老教师对新技术接纳度较低,怎样激发他们使用人工智能的热情;在超大班额下,如何借鉴建兰学校四类学生分层教学的经验实现个性化教育;如何缓解教师被AI替代的焦虑,证明技术是教学的“助攻”而非“替代”等问题。

此次建兰之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所标杆学校如何以“学校大脑”破解教育痛点,更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理:教育的革新,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对“育人本质”的坚守与回归。无论是分层教学的精准、作业减负的实效,还是五育评价的多元,其背后都是对“每个学生都该被看见、被赋能”的深刻践行。对于每一所学校而言,资源有差异、条件有优劣,但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对学生成长的专注并无不同。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杭州市建兰中学的经验向我们传递出了“问题导向”思维、“人机协同”智慧及“学生为本”初心,为所有教育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不必困于硬件差距,从课堂细节入手,用技术辅助决策,让教育更懂学生、更贴需求,这才是教育创新的真正落点。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16日下午,“卓越校长”名校考察高研班精彩继续。校长们走进悠久历史的西子湖畔名校——杭州市天长小学。在校园中观摩“差异化教学”的校园文化,切实感受“以生为本”的教育生态,增强对“适性教育”的直观认识。

会上,杭州市天长小学书记、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楼朝辉为大家带来主题报告,介绍了天长小学差异化教学理念。楼朝辉表示,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天长小学逐步形成了差异教学的核心理念“天长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下,关注每一位学生,变革学教方式,丰富教学载体,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有哪些,即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阶段性差异、群体性差异。从教学层面看,主要是个体间差异,但个体间差异主要有哪些领域,则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的研究一般分为认知风格差异、学习兴趣倾向差异、学生智力差异等。他认为,对于一线老师实践来说,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策略,差异教学的实施才落到实处。同时,如何评价学生确实实现了有差异的发展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

图片来源:互联网

据介绍,天长小学对“差异教学”的研究始于1990年,历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差异的教育:现代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发展包括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适宜学生差异的教学内容拓展、基于交往的差异主体范式转换、顺应差异的教学策略生态系统构建四个研究阶段。当前,差异教学成果硕果累累,形成了差异教学的教学论、差异教学的实践载体。

就差异教学的教学论而言,学生的差异是相对的和变化的,变化的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作用于不同的身心要素结构,造成个体本身、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和阶段性的差异,因此,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原有要素结构;发展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影响。在此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差异教学将学习从时间维度分成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阶段,将教学要素分成发现学生差异、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学习成果多元评价四个维度;将学生差异分成认知差异、情绪差异、社会差异、身体差异四个领域。

差异教学的实践路径则是指“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形成了五类操作性载体。教育观察是差异教学的发现载体。读懂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者需要有洞察儿童的力量,老师到学生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研究观察,这是老师能够获得学生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材料的主要途径;精准匹配差异是教学的课堂载体。差异教学具有灵活多元的教学样态,这些样态的选择,主要依据和学生差异是否匹配,所以,形成和学生四大差异匹配的教学策略系统,是差异教学实施的关键。差异教学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学习策略,实现“转识成智”;两级循环是差异教学的组织载体。小学是培养各种兴趣的最佳时期,错过“最佳期”,优势发展就困难了。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活动课,学生才能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活动,发展优势和潜能;情境交往是差异教学的隐性载体。小学生(尤其是中段以后)重要他人之一是伙伴,伙伴期待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学资源,能很好促发学生的学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跨班展示”“小先生”制、“顾问”制等一系列教学载体,有意识在设计上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学习风格、智力类型等差异,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供学生选择和交往;自主展示是差异教学的评价载体。“天长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和爱好,只是自己发现不够,老师和家长也发现不够,如果把他们的特长发掘出来,孩子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也会迸发出来。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互动环节,各位老师围绕天长小学的差异教学实践提出了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在推广“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这一理念时,如何改变教师和家长“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天长小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如何实施的,执行期间是否存在阻碍等,现场互动热情高涨。

图片来源:互联网

此次杭州市天长小学的考察与分享,不仅让“卓越校长”高研班的学员们深入领略了该校近30年深耕“差异教学”的深厚积淀与丰硕成果,更清晰展现了从理念探索到理论构建,再到实践路径落地的完整闭环。“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发展差异”的教育智慧,为当下基础教育阶段如何真正践行“以生为本”提供了宝贵的范本与启示,也为更多学校探索个性化教育之路注入了深刻思考与实践动力。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7月17日上午,校长及老师们走进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在这所承袭429年崇文书院文脉的现代化校园中,亲眼见证“学习时空重构"的创新基因样态,学习崇文“新班级教育”如何以班级为引擎、以学科实践为路径,实现“时时乐学、处处能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副校长蓝杰,以《重构学习时空回归教育本源》为题,为我们解码该校的深层实践。蓝杰表示,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以“班级变革”为轴心,构建“学校研判→班级规划→教师联动→项目落地”的全链条机制,真正实现了学科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开放互动环节,各位校长及老师与蓝校长就如何避免班主任统筹工作与学科教学产生时间冲突;学科教师从“单科教学”转向“项目领衔”,学校提供了哪些关键支持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此次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的参访与分享,让校长和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了其在“学习时空重构”与“新班级教育”上的创新实践。从以班级为引擎的全链条机制构建,到学科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扎实落地,再到互动交流中对实际操作难题的深入探讨,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为新时代教育变革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本,也为各校探索更贴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思考与实践借鉴。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经历上午教育创新的思维激荡,17日下午,校长及老师们走进以“文化育人”的杭州市文海中学。杭州市文海中学创办于 2006 年。创办以来,便把“教育是一种影响”化为教育实践,提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期望借助人类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影响每一位文海学子,使其成为“身心两健、文明文雅、学识博厚、多才多艺、和谐发展”的文海少年。漫步校园,每一处空间设计、每一面文化墙、每一个育人场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所学校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探索。

图片来源:互联网

高研班现场,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文海中学党总支书记、浙江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罗敏江作专题报告。他强调,真正的教育创新,不在于技术的叠加或形式的翻新,而在于对学习本质的持续追问,即如何在有限时空里创造无限生长的可能。 无论是课程的重构、资源的整合,还是评价的破局,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原点: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拍。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杭州市文海中学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让求索成为乐源”为教育目标,将真实的教育如“细雨润物”般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以文化人”育人模式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国际上对学生关键能力目标的设定,确定并践行“身心两健,文明文雅;领导合作,沟通决策;实践探究,创新思维;数字应用,全球视野”的文海学生核心素养。学校着眼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逐渐完善了“1348”的文海课程图谱,1 即一个课程图谱,3 即三类课程,4 为四大课程群,8 是文海学生八大核心素养。各类课程目标指向明确,五育融合中促进协同育人。基于整合国家和地方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思路,从提高课程的整体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出发,每门学科均分为学科共性课程和学科个性课程两部分。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学校根植于数二十年办学历程,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两健的学生为导向,将“文课程”“海课程”作为办学特色,探索培养“六星少年”的学科融合育人实践路径。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教育发展,培育身心两健、文明文雅的学生,为促进杭州市文海中学教学水平提升而不懈努力。

此次在文海中学的学习伴随着校长及老师向罗书记的提问落下帷幕。事实上, 课程重构的本质,是把知识"标点"转化为生命"惊叹号";学习生态的滋养,需以文化为土、以实践为径、以评价为光。正如钱塘潮水奔涌不息,教育创新亦在"守正"与"求变"间澎湃向前。

图片来源:互联网

短短两天的高研班研学之旅,虽时间紧凑却内容丰硕。从杭州市建兰中学以“学校大脑”驱动的智慧教育革新,到天长小学深耕近30年的“差异教学”实践,再到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学习时空重构”的创新探索,文海中学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每一所名校都展现了对“以生为本”教育本质的深刻践行与独特诠释。与会校长及老师们不仅触摸到了前沿教育理念的脉动,更看到了从理念到落地的完整路径。

无论是技术赋能下的精准教学,还是尊重差异的个性化培育,亦或是以班级为引擎的学科实践创新,文化育人的理念,都为各校破解教育痛点、打造特色办学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与启示。这场研学,不仅是对名校经验的学习,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再审视,让每一位参与者在交流与思考中,对未来教育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积蓄了推动自身学校变革的思路与力量。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