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竞争如此激烈,但不少名校提前批依然没有录满。令人诧异的是,北大在该批次仍有不少剩余名额,这不符合通常大家对顶尖学府“一票难求”的印象。
像北大在云南已经开启了第二轮征集志愿,专业是印地语。

北大的朝鲜语专业在陕西没招满,只好进行征集志愿,网友开玩笑说其“沦落”了。

还有北大朝鲜语专业在广东历史组也有征集志愿,阿拉伯语专业在广东物理组有缺额。


还有江苏历史组,对于北大印地语专业也似乎有所冷落。

等等。
北大真的“沦落”到需要通过征集志愿来招生了,这或许透露出一些信号。
首先,考生更倾向于选择心仪的专业。
考生对专业的选择可能更加理性谨慎了,如果提前批的专业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就有可能把目光投向其他排名稍微靠后的高校,而去选择他们更感兴趣的专业。
有些高分考生可能更倾向于在普通批次冲击北大的热门专业,而不会轻易在提前批“浪费”一个读其他专业的机会。

前段时间有件事上了热点新闻,某学校高三老师希望学校填报清北这样的名校,但学生更看重专业,于是被老师在群里怒斥,老师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凭一已之好”。这说明不少学生淡化了名校情结,他们开始把专业和兴趣以及就业联系在一起,他们宁愿放弃顶尖名校的特定批次,也要争取心仪专业的机会。
其次,说明有些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狭窄。
北大遇冷的专业主要是小语种。一方面学生对小语种比较陌生,感觉一切要从头开始比较难,对于完全未知的东西,大家往往会保持警惕性;另一方面,可能大家觉得小语种就业面比较窄,与其四年后为难,不如现在就不放弃。
不过,北大的小语种专业,相比较其他高校的小语种专业还是有优势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北大小语种专业可以参加外交部遴选,和北外、国关、外交学院一样,毕竟北京高校是有地点优势的。

其实,还是有不少学生在专业和名校之间选择时,更倾向于读名校的。
所以,这也给部分考生带来了“捡漏”机会,对那些分数略低于北大普通批次投档线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是能通过通过征集志愿进入北大学习,他们愿意在专业上做出让步。

这不,当北大在江苏进行征集志愿之后,很快这个名额就被抢了。
一个662分的考生,通过征集志愿如愿被北大录取。662分不低,但对于这位考生来说,考上北大也可能算是“捡漏”了。
在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会有保学校还是保专业的问题,慎重选择当时无可厚非,只是一旦选择了,就要相信自己,并争取学好。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