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找工作”范畴,而是关系到千万学子的人生走向、家庭期盼,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202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的背景下,就业工作如同一场精密的社会工程——既要为青年搭建通往职场的桥梁,也要为产业升级输送人才活水。
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教育成果的“硬指标”。当企业抱怨“招工难”与毕业生感慨“求职难”并存时,高校能否精准对接供需、破解结构性矛盾,成为检验其社会价值的试金石。

在广东工业大学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会上,200多家优质企业带来的1160个岗位被“抢鲜”投递的场景,折射出该校就业工作的独特魅力。自动化学院典同学“珠三角专业对口企业仍是首选”的直率,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王同学“地域非首要考虑,专业相关最重要”的务实,外国语学院周同学“考研求职两手抓”的灵活,共同勾勒出广工学子理性择业的群像。
这种成熟心态背后,是企业对广工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度认可——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HR直言“每个岗位都能招到合适人选”,佛山美立三维科技更是惊讶于理工类学生“销售类岗位也能达标”的跨界能力。

企业的“用脚投票”最具说服力。在这场招聘会中,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80%,国企和优质民企占比72%,这样的“含金量”在同类高校中并不多见。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新兴领域岗位占比达28%,与学校学科设置形成“无缝对接”,印证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
广工的就业工作之所以能形成口碑,源于其“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重的服务理念。在这场招聘会中,学校首次设立的“毕业生综合服务点”,将就业咨询、心理咨询、资助帮扶等功能集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保姆式”服务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通过“问题解决型咨询”与“成长型咨询”结合,帮助学生从被动求职转向主动规划。

在拓展就业资源方面,广工的“政校协同”模式堪称典范。联合阳江市人社局组织的47家本地支柱企业招聘团,带来106个技术和管理岗位,这种“政府背书+高校搭台”的合作,既为区域经济留住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优质选择。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工本学期计划举办6场招聘会,将持续释放岗位红利,而揭阳校区毕业生“跨校区求职”的常态化安排,进一步打破了地域限制。这种“全域覆盖”的就业服务网络,让学生在“主场作战”中占据先机。
广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传统制造业的“看家本领”上,更展现在新兴领域的“弯道超车”中。在春季招聘会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岗位占比近三成,与该校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高度契合。这种“专业-产业”联动效应,让学生在求职时自带“行业通行证”。

从就业地域看,珠三角仍是广工学子的“主战场”,但“就近择业”并非唯一选项。阳江市人社局组织的招聘团中,“技术工程师”“项目管理岗”等岗位的吸引力,反映出毕业生对二三线城市发展潜力的认可。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工近90%的毕业生选择在广东省内就业,其中三分之一进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制造业相关领域,这种“扎根大湾区、服务新产业”的就业格局,既符合区域发展战略,也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我们审视广工就业工作的成功密码时,会发现其核心在于“三个精准”: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让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同频共振;精准把握学生诉求,从心理辅导到技能提升提供全周期服务;精准整合社会资源,通过政校行企合作构建就业生态圈。这种“硬核操作”带来的,不仅是招聘会上的“真香现场”,更是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持续竞争力。正如生物医药学院陈同学在双选会上的感悟:“好的平台能让人看见未来的多种可能”,而广工,正通过扎实的就业工作,让更多学子在选择未来时,拥有“看见可能”的底气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