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差点留级的父母,最爱盯着孩子考清华

发布时间:2025-07-19 00:03:17

本文作者:小古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奶茶——有人喝了发胖,有人喝了上头,还有人喝了拉肚子。

但你看,有些爸妈就像被“初中老班主任”附体,一副“我当年栽在题海里,现在轮到你”的表情,仿佛孩子不努力,就对不起他们的青春遗憾。

奇怪的是,他们当年不是学神,也不是学霸,连“学痞”都算不上,堪堪混个毕业证,能从文综60分抠到65就能在村头请客吃饭。

但现在,家里一有娃,立马切换状态——从佛系打工人升级为学业监督神兽,一边喊着“我不行是因为我不努力”,一边望着孩子期盼能“清北起步,剑桥打卡”。

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那么问题来了:

为啥当年混个及格都费劲的爸妈,反而容不得孩子的平凡?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一、“我没成功,是因为时代不对”

一类学渣家长最擅长干的事,就是“移花接木”——把自己失败的锅甩给时代,然后把孩子的希望全绑在补课班和作业本上。

逻辑是这样的:

“我当年要是也有你这些资源,早就考清华去了。”

听起来义愤填膺,其实跟“如果我小时候吃燕窝,现在可能长两米”一个道理——感人,但不可信。

事实上,这类父母的真实痛点不是孩子平庸,而是他们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是“能力问题”。他们更愿意相信一切皆因“我当年不努力”,而孩子只要比自己努力,就一定能逆袭。

但认知这玩意,不是靠自尊心就能补齐的。

比如,当年数学选择题不会做,现在却对高考改革如数家珍;英语四六级考了三年没过,现在却要娃三岁背单词、五岁口语过关、初中要雅思七分。

如果说“时代不对”是挡箭牌,那“努力就行”就是万能钥匙,开不了门就说你不够虔诚。

图片来源:互联网

小学六年级的那天,隔壁王叔突发奇想,给孩子买了100节奥数网课。

他儿子数学在班里吊车尾,考个四十已经祖宗保佑了。结果王叔天天说,“你爸当年是没条件,你现在有手机、有电脑、有网课、还有我这种父爱如山的精神支持,不学好说不过去。”

后来,孩子眼圈熬得像熊猫,做题做到脑门上出油,考了45,进步5分。

王叔气得把手机摔了,“我不信你爹我当年要是也有你这些条件,不去清华也能混个北工大。”

说着说着,把手机捡回来,“算了算了,给你报个新东方吧,咱再加点英语。”

孩子一脸木然:“爸,要不你复读吧,我供你。”

邻居刘姨曾经是“挂科界扛把子”,上学时体育课都补考。

但她对女儿的期待跟宇宙计划差不多,主线是985,支线是钢琴八级、英语竞赛、作文一等奖、信息奥赛省级……有一次孩子作文只得了班级第六,刘姨差点哭晕在家长群,“你怎么连写作文都不争气?我当年没学是因为家里穷,现在你条件这么好,不得拿个市一等奖,咱们这三万块写作班不是白花了吗?”

女儿缓缓开口:“妈,你知不知道作文靠练的,不靠烧钱。”

刘姨一拍大腿:“那你咋不练?”

女儿:“练了,也白练,因为我不是你想象的鲁迅,我就是喜欢写‘今天天气真好’。”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二、只要孩子努力,父母就能发朋友圈

很多曾经的学渣爸妈,其实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修复自己”。

他们把孩子当成一种延迟满足的工具,幻想孩子过得光鲜亮丽,自己就能从过去的失败中“逆风翻盘”。朋友圈配图用的是“儿子期中考试进步30名”,配文却是“感恩孩子努力,妈妈才是你的后盾”。

仿佛孩子只是工具人,真正登上领奖台的,是他们那些年未实现的虚荣心。

孩子有没有压力?谁在乎呢?只要成绩上去了,全家都能“喜提荣光”。

张叔年轻时是“非主流老炮儿”,高考考完连志愿都没填,直接进厂拧螺丝。十年后,他决定让儿子洗心革面,光宗耀祖。

“你爸我不行,那是时代浪潮太猛,现在你只要努力一把,清北可期。”

就这样,儿子天天学到凌晨,眼皮抖得跟跳水冠军一样,考了个全班前五,张叔激动得在村头拉横幅,“恭喜张家少爷考进前五,吾儿将登科举顶峰!”

结果下次月考退回二十名,张叔直接发火:“你是不是对不起全村人?!”

儿子忍不住怼回去:“那你年轻的时候谁对得起你?”

张叔一脸尴尬:“那不一样,我是没有你这平台。”

李婶有一绝活:每次考试后带孩子去烧香,还配套转发“状元P图”。

孩子数学考了76,她就换个角度解释,“说明下次能考到87,因为咱是在向上爬。”孩子实在没忍住说,“妈,76加87是163,我咋总分不涨?”

李婶来了句震撼言论:“你别跟我讲逻辑,你爹不就是考逻辑没考好,现在才拉板车嘛!”

孩子无奈:“你就说吧,我再不考好,你是不是要让我去烧锅盔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三、“别人靠天赋走捷径,你用努力走弯路”

对很多家长来说,“努力”是他们认知中最靠谱的解决方案。

他们见不得孩子轻松,更接受不了孩子“有选择”。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选择。

于是孩子一说想学画画,他们立刻开口:“画画能当饭吃啊?”

孩子说喜欢写作,他们说:“作家饿死的多。”

孩子说数学太难,他们立马来一句:“你爸都不怕电焊枪,你还怕代数?”

他们把所有非主流选择都当成不务正业,仿佛孩子只有全力刷题、早起背书、晚睡刷题,才能叫“上进”。

但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比赛,不是赢了就快乐,而是让人有能力走自己的路。

某次我朋友家开家庭会议,主题是“要不要让孩子学摄影”。

爸妈一个比一个急,说摄影太危险、太不正经、太容易沾染社会风气。结果孩子淡定回应:“那您这年头学厨师,还不是天天跟柴米油盐混?”

爸妈一愣,最后憋出一句:“那不一样,我们是被逼的,你是有选择的。”

孩子反问:“所以你们想让我也没选择?”

爸妈沉默。

桌上的饺子冷了,气氛比冬天还冷。

有个初三男孩数学拉了垮,家长怒火中烧,“咱就是个平凡人家,孩子不学数学能干嘛?”孩子眼神真挚,“妈,我真不适合数学。”

家长怒吼:“不适合也得适合,我小时候没得选,你现在有书读你还挑!”

孩子低头翻开错题本:“那您当年挑个对象还挑脸呢,咋到我这儿就不能挑题了?”

那一刻,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说,“孩子不是工具,人生也不是KPI”。

教育不能靠“还债”来进行。父母的遗憾不该成为孩子的原罪,孩子的平凡也不等于父母的失败。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他在努力的方向里,并没有看见“自己”。他在补课班学不会画图,在夜灯下熬不来公式,在试卷上拼不出存在感,只是不敢告诉你——我其实,只想做个普通人。

实际上,一个人有没有出息,不能只看学历和分数。能自洽、能独立、能在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方向,才叫成长。

平凡不可耻,追求别人定义的成功,才是真正的平庸。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