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冷巷”作为传统建筑智慧的代表,常结合地理环境、气候适应性等知识点进行考查。

一、定义与核心功能
1. 基本概念
冷巷指传统民居中狭窄而高深的巷道(宽1-2米,高宽比≥3:1),多位于建筑群密集区(如岭南镬耳屋群、江南院落间)。

2. 核心功能
(1)降温通风:利用“狭管效应”加速空气流动,形成局部风;墙体遮阳吸热后温度低于空气,促使冷空气下沉。
(2)湿度调节:砖石/青石板材质吸湿,缓解南方潮湿问题。
二、地理原理深度剖析

三、地域分布与典型案例

1. 核心分布区
(1)岭南地区:广州西关大屋、佛山祖庙片区(高温高湿气候)
(2)江南水乡:苏州平江路、周庄古镇(夏季闷热,河网密布)
(3)皖南民居:宏村“水巷”结合水系增强降温(如月沼周边巷道)
2. 设计变体

骑楼街区的通透廊道、福建土楼内的环形窄巷。
四、高考命题角度与答题要点

1. 气候适应性分析(答题模板)
冷巷通过① 狭管效应增强通风;② 高墙遮阳减少热辐射;③ 高导热材质(青砖/石)快速散热,有效缓解当地夏季高温高湿问题。
2. 人地协调观体现
(1)资源利用:就地取材(南方青砖、石材)降低营造成本
(2)生态智慧:零能耗降温,减少能源依赖
(3)空间规划:紧凑布局节约土地,适应人口稠密区

3. 对比类题型
(1)例:对比冷巷与北方四合院庭院设计的差异及气候原因
(2)关键点
①冷巷(窄深)→ 南方需遮阳通风 vs 四合院(宽敞)→ 北方需采光保暖
②材质:南方重散热(石材) vs 北方重保温(厚土墙)
五、现代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建筑借鉴
广州珠江城大厦“风廊”、深圳万科总部“立体冷巷”
2. 乡村振兴实践
浙江安吉民宿改造:保留古巷结构,加装智能通风系统
3. 命题趋势
结合“双碳”目标,分析传统智慧对低碳建筑的启示(如:减少空调依赖)。
六、易错警示

❌ 误认为冷巷仅存于南方:西北干旱区亦有类似设计(如喀什高台民居窄巷,但目的侧重遮阳而非除湿)。
❌ 混淆“冷巷”与“天井”:天井为垂直空间(通风采光),冷巷为水平通道(导风为主)。

掌握冷巷背后的地理逻辑,既能应对高考综合题,更能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精髓。备考时建议结合《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对比不同区域传统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