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被学生“烦”的班主任

发布时间:2025-07-20 10:03:21

本文作者:小古

全文长 2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图片来源:互联网

许伯祥:中学高级,浙江省春晖中学教师,担任班主任23年,获得过多项班主任先进荣誉,出版个人专著《春泥--班主任工作琐记》

前几日在澎湃新闻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热评:“观众为什么开始烦雷佳音了”。演技过硬的雷佳音怎么就让观众看“烦”了呢?其实观众“烦”的可能不是雷佳音本人,而是由他演的一系列同质化人物——处处受挫、满是无奈的“窝囊”中年男人。这不由让我想到看似相同的另一个问题:怎样做一个不被学生“烦”的班主任。

学生对班主任的“烦”,往往也源于“同质化”的刻板印象。在不少学生的认知里,班主任似乎永远是“规则的复读机”:早读时催“别说话”,自习课上喊“坐端正”,班会课里翻来覆去讲“安全”“成绩”;他们的表情总是紧绷的,语气总是严肃的,连批评的话术都如出一辙:“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办”。当班主任被简化成“标准化管理者”,学生自然会觉得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其实学生反感的从不是“班主任”这个身份,而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形象”。想要不被学生“烦”,关键在于打破这种同质化,活出自己的独特性。

01

保持个性特质:让学生记住“你是谁”

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真实地展现自我。有的班主任天生幽默,能把纪律要求编成顺口溜;有的班主任性格温和,遇到矛盾总先蹲下来听学生说;有的班主任雷厉风行,却会在寒潮来临时挨个提醒添衣。这些特质会让学生意识到:你不只是“班主任”,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棱角的人。

言语风格最能体现个性。有位班主任从不喊“安静”,而是敲敲讲台说“你们的讨论声快把天花板掀了,要不咱们众筹换个结实点的?”学生听了会笑,也会自觉收声。行为习惯同样重要:有老师坚持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擦黑板,有老师总把教案折成小本子随手记学生的闪光点。这些细节不会让学生觉得“刻意”,反而会让人记住:“我们班主任就是这样的人”。真实的个性就像磁石,能让学生放下戒备,愿意把你当成“可以交流的人”,而非“必须服从的符号”。

02

拥有时尚品味:和学生站在“同一频道”

这里的“时尚”,无关穿搭是否潮流,而在于能否跟上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位高中班主任发现学生总在课间聊动漫,便花周末补了几部热门作品,周一课间插了句“昨天看《家有女友》,画面精致唯美,配乐恰到好处,瞬间让学生眼睛亮了——原来老师不是“活在旧时代”的人。

思想上的“时尚”更重要。学生聊“内卷”时,别只会说“别想这些没用的”,可以聊聊“如何在自己的节奏里进步”;学生讨论“网红职业”时,别急着否定“不务正业”,不妨谈谈“任何职业都需要专业能力”。有位班主任把自己追的脱口秀段子融入班会,用“呼兰说‘卷不动就躺平,躺累了再爬起来’”引出“适度放松”的话题,比生硬的说教有效得多。当学生发现你能听懂他们的梗、理解他们的困惑,自然会觉得“这个老师不脱节”,甚至主动把你拉进他们的“聊天圈”。

03

具备独特技能:用能力赢得“信服”

班主任的核心能力从不是“管得住人”,而是“解得了难”。有位班主任擅长“谈话疗愈”:学生和父母吵架,她不劝“要孝顺”,而是说“我小时候也跟我妈冷战三天,后来发现她偷偷给我洗了脏球鞋”;有位班主任精通“矛盾调解”,两个同学因值日吵架,她不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说“要不你们换个分工试试,说不定会发现对方的难处”。这些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慢慢积累的。

独特技能还能打破“严肃感”。有位数学老师当班主任,总用函数图像分析“为什么拖延症像指数曲线一样难改”;有位语文老师会写打油诗,学生犯错了不批评,而是赠一句“作业未交别心慌,补完记得找我尝——我刚烤了饼干”。这些“非典型技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好厉害”,而这种“佩服”,远比“害怕”更能拉近关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找班主任”,而非“躲班主任”,就说明你已经走进了他们心里。

04

看淡功名利禄:让教育回归“本心”

不少班主任的“同质化”,源于对“评价指标”的过度执着:为了成绩排名,把自习课全改成刷题;为了文明班级评比,盯着学生“衣服扣子必须扣到顶”;为了家长好评,刻意隐瞒学生的小失误。可学生心里跟明镜似的——当班主任说“我是为你们好”时,眼神里却藏着“别给我添乱”的焦虑,这种“功利感”会让教育变味。

看淡功名利禄,不是放弃责任,而是守住教育的初心。有位班主任从不因“平均分”给学生施压,却会在月考后给进步的学生写手写卡片;有位班主任不在乎“流动红旗”,却坚持带学生在植树节种树,说“比红旗更重要的是你们眼里的春天”。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关心的是我们,不是分数和奖状”,自然会放下抵触。教育本就是慢过程,那些不计较短期得失、愿意陪学生慢慢成长的班主任,反而会被长久记住。

雷佳音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人世间》里的周秉昆证明:跳出同质化,观众自然会重新接纳。班主任也是如此——当你不再困在“模板”里,用个性展现真实,用时尚贴近心灵,用能力解决问题,用初心守护成长,学生只会觉得“这样的班主任,真有意思”。而“不被烦”的本质,不过是让学生相信:你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自己人”。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来源丨许伯祥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