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在网上的分享意外火了:孩子同桌考了617分,第一志愿雄心勃勃地填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本想“捡漏”冲击名校,结果遗憾滑档。最终,被第二志愿南京工程学院录取,专业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结果,查到录取状态后,儿子同桌又担心,电气行业太热,担心毕业后就业有问题。

这个看似普通的志愿故事,反映出当下高考生和家长在十字路口前的普遍焦虑与复杂心态,当名校光环与行业“铁饭碗”碰撞,“捡漏”幻想与就业现实交织,志愿填报究竟该何去何从?该文瞬间引爆了评论区上百条讨论。
哈工程作为“211”高校,2025年在江苏物理类投档线高达641分(专业组03,再选化学),远超考生617分的成绩。这一数据直接戳破了“捡漏”的侥幸——在分数线日益透明的今天,热门高校的热门专业早已没有“低分高就”的空间。考生滑档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对名校的渴望与对风险的低估。正如网友所言:“报哈工程不是捡漏,是去当炮灰!”当“冲一冲”变成“赌一赌”,滑档便成了大概率事件。


相比之下,南工程虽为“双非”院校,却在电力行业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2024年,该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江苏录取线达609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甚至超过部分“211”高校的普通专业。考生以617分进入该专业,看似“退而求其次”,实则精准踩中了就业市场的痛点。国家电网2025年第二批录用数据显示,南工程毕业生入职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被戏称为“电网亲儿子”。这种行业认可度,让南工程的电气专业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既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又能凭借专业技能在电力行业立足。

考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更暴露了信息过载下的决策困境。填报时,他坚信电气专业“就业不愁”;录取后,却又因“专业过热”而焦虑。这种矛盾并非个例。张雪峰等网红导师的观点、社交媒体上的“就业预警”、往届毕业生的经验分享……海量信息不断重塑着公众对专业的认知。今天被吹捧的“金饭碗”,明天就可能被贴上“红海”标签。电气专业的“过热”担忧,本质上是对未来竞争的预判与对自身背景的焦虑——普通家庭考生担心“家里没人难进县公司”,而行业院校的“子弟优势”又让这种焦虑被进一步放大。

这场志愿博弈,最终演变成“名校光环”与“行业资源”的价值对决。哈工程的优势在于“211”平台的综合实力与更广阔的学术声誉,但具体到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非顶尖专业,其短期就业薪资可能不如南工程的电气专业。而南工程凭借原电力部属院校的背景,在华东电网系统内建立了深厚的校友网络与就业通道。一位网友的分享颇具代表性:“我女儿南工程毕业,分配到华能热电厂,体制内、有房有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稳定”与“保障”,在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成了比名校光环更实在的诱惑。

从“捡漏”失败到上“电网亲儿子”的南工程,这个考生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精准击中了志愿填报的核心矛盾:是追求名校的“长线价值”,还是锁定行业的“短线回报”?在分数与专业的匹配之外,考生还需权衡就业现实、行业趋势、个人兴趣乃至家庭资源。当志愿填报变成一场“信息战”与“资源战”,每一个选择都显得格外沉重。

最终,无论是进了“电网亲儿子”,还是其他学校,前路如何,终究要靠自己去探索。但至少,这个617分考生的故事提醒我们:志愿填报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理性分析、审慎决策,才能在不确定性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你认为这名考生稳的志愿填报南京工程学院亏吗?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