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这样:越爱越啰嗦,越说越疏远

发布时间:2025-07-21 00:03:17

本文作者:小古

你有没有发现,做父母有时候特别像做甲方。

一边烧着预算(培训费、补课费、营养费),一边嚷嚷“快出成果”;一边熬着夜刷题监工,一边对着孩子的脸沉默对峙;一边嘴上说“我不逼你”,下一秒立马来一句:“你看看你同桌。”

话说我儿子在初二那年,完完整整地教我做了次人。

图片来源:互联网

之前那孩子吧,温顺懂事,听话到让我有点骄傲,觉得“教育”这事,对我来说轻轻松松。谁曾想,初二一开学,这娃就像中了五毒散:上课神游、写作业坐牢、看书磨蹭、成绩自由落体,简直像从清华预备班一脚滑到了网吧实习生。

我急了啊,跟所有中年妈妈一样,开启“复读机”模式——从早念到晚,从晚叨到早,金句包括但不限于:“你写完了没?”、“你还有没有点自觉?”、“你现在不学将来搬砖去?”、“你对得起谁啊?”

每天重复十次,效果呢?

他对我越来越像对家里的猫:爱答不理,偶尔炸毛,永远不知道他心情好不好。直到那晚,我冲他吼一句“少看手机”,他居然回我一句“你管得着吗”,然后把我推出了他的房间。

推我啊,这个亲妈。

那一瞬间我不是愤怒,我是惊呆了——这小子,是不是被AI换脸了?

那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以前看到心理专家说过的一句话:“不是你说得少孩子才这样,是你说得太多了。”

那一刻,我突然有种被人当头一棒敲醒的感觉。

原来,真相不是我没说够,是我说得太多了,而且,全是废话。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一、话多,是最廉价的教育手段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教育孩子就是得“多说话、多沟通、多提醒”。

后来才知道,那不叫沟通,那叫压迫感饱满的逼供现场。

说得多了,不是“唤醒责任感”,而是打扰他的思考,让他丧失选择的权利。更严重的是,还丧失了他跟你聊天的兴趣。就像你每天让人听你念唐诗三百首,第五天他就能当场背一首“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但永远不想再听你开口。

心理学有个词,叫“超限效应”——简单点说,就是你天天念叨,念叨到他耳朵长茧,最后听你说话都反胃。

有一次我问儿子:“你怎么天天走神?”他头也不抬:“因为你天天在我耳边当播音员,我精神出窍能躲一会是一会。”

有次我妈让我收拾书包,我还没动手,她已经开始自走炮式轰炸:

“你书包怎么这么乱?你上课到底干啥去了?老师都说你最近状态差,你是不是谈恋爱了?还是学坏了?你看看你同桌多自觉?你就不能学学人家?”

她说完喘口气,我刚准备解释一句:“我刚才是……”

“刚才?刚才你还在看手机!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养你是为了让你堕落的?你说句话啊!你就是这种态度?!”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飘过一句歌词:“人间不值得,我要上火星。”

我走进房间,关门前最后一句话是:“妈,我建议你学学人工智能,最起码有个停顿键。”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二、唠叨,是亲子关系的慢性毒药

有句话说得好:“你想管住孩子,就别总盯着孩子。”

父母的声音太大,孩子的心声就小了;你说得太多,孩子只能选择闭嘴。

孩子的抗拒,不是从你吼他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你第一次打断他倾诉、第一次用“你就是不努力”否定他的努力、第一次在他哭之前先给他下结论开始的。

我曾经无数次怀疑他变了,后来发现,是我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自己——一个整天蹲守型监督狂魔,一眼就能看穿作业有没有写完,却听不到他内心哪怕一句“我已经尽力了”。

我儿子后来跟我说了一句让我五味杂陈的话:“妈,我不是不想跟你讲,是我知道你根本不会听。”

还记得上初二那年,我数学考砸了,特别难受,回家之后憋了一晚上,终于鼓起勇气对我爸说:“我觉得我最近状态不好,心里总觉得很压抑。”

我爸一听,头也不抬,开始输出:“压抑?你这叫矫情!你以为我上学时候不压抑?我还不是咬咬牙考上重点高中?你看看你现在啥都给你准备好,就知道给我整这些有的没的。”

我:“……”

爸:“别叹气!叹气也得学,你考不好怎么不叹息?你看你妈现在都愁白了头发……”

我:“爸,我妈染的……”

我爸:“你还顶嘴?”

我默默走开,心里感叹一句:心声这种东西,果然适合在朋友圈说给点赞的人听,不适合说给永远要你进步的父母听。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三、闭嘴,是最高级的表达爱

有些家长以为,沉默等于冷暴力,其实真正的冷暴力,是你不停逼问却不肯听。

真正的“教育”,不是你说多少,而是你能不能在孩子崩溃前,给他一个安静的拥抱。

有次我发烧到39度,声音哑到只能写字。

我儿子被老师误会抄作业,回家情绪崩了,一股脑把委屈全倒给我。我说不了话,就拉住他,拍拍肩。他哭了好一会,居然说:“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时候你闭嘴,他才开口。

所以后面我开始转型“哑剧母亲”:不唠叨,不催促,不点评,只在厨房研究新菜谱,只在他需要时出现,剩下时间,就做自己。

慢慢地,他的作业不再拖拉,成绩也在回升,最关键的是,他开始主动找我聊天、问我意见、分享烦恼。

万万没想到,这种亲子关系的缓和,不是靠说话赢来的,是靠闭嘴换来的。

还记得中学时,有一次吃晚饭,我妈破天荒没问我“作业写完没”“物理复习了没”“明天考试带笔了没”,她就一句话:“多吃点,明天早饭我煮蛋花汤。”

我一愣,默默夹了一块排骨。

她没多话,收碗、洗碗、擦桌,一气呵成,像个退役的特工母亲,干净利落不带情绪。

晚上写作业时,我突然有点不习惯,耳朵旁边少了那个“今日教育语录”,心里竟然浮起一句话:妈是不是不管我了?她是不是生气了?

后来我才明白,爸妈不唠叨,不是放弃,是相信你了。

只不过她是从碎碎念战士,升级成了“静默陪伴型”高手,光环更强大,招式更柔和,战斗力却翻倍。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说在孩子面前,父母学会“闭嘴”,是留白,更是尊重。

因为教育孩子,有时候不是“怎么说”,而是“能不能不说”。

孩子就像一株刚发芽的苗,你天天拎着它往上拔,它非但不会长得快,反而被你拽断。从“催写作业”到“愿意开口谈错题”,这段距离,看似一小步,其实是一大段心理路程。而这段路,不靠嘴巴催促,只靠耳朵倾听和行动支持。

后来我常常告诉自己一句话:

“教育是种沉默的工艺,你越想让它快,它越不听你的话。”

嘴上少说点,饭桌多盛点,情绪稳一点,信任久一点。

这也是一种,深藏不露的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