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终于等到了姜文。
时隔七年,他的导演新作《你行!你上!》终于上映。
结果,口碑两极,评分尴尬。

喜欢的观众,热情高赞。
盛赞这是姜文拍给年轻人的又一部《让子弹飞》。



另一波观众则在电影院如坐针毡。
觉得太难看了,单纯坐那吹两个多小时空调都觉得煎熬。


鱼叔也第一时间买票入场。
看完后不知道是被饺子噎到了,还是被醋齁到了。
反正就是无语了——
《你行!你上!》


好看?难看?
可能有人好奇,这部电影到底是好看还是难看。
就鱼叔个人感受而言,它介于两者之间——好难看。
电影的主要剧情,是郎氏父子的成功史。
郎国任(姜文 饰)培养郎朗,从3岁到17岁,从沈阳到美国,从钢琴神童到国际扬名的过程。
鉴于整体调门高昂,一句话总结就是《疯爹——我和我的钢琴天才儿子》。
是的,重点在爹,不在郎朗。

客观来说,电影确实有不少亮点。
比如全 片贯穿的姜文式笑点和金句。
「-三件事,第一,咱儿子是钢琴家。
-第二呢?
-咱儿子是钢琴家。
-第三呢?
-咱儿子是钢琴家。」

讽刺钢琴比赛内幕:
「-爸啊啊啊啊啊啊——我第四......
-第一名出来!你们都是第一啊!
-是!
-那谁第二!
-我们是第二!
-那第三呢!
-空缺!」

阴阳美国斜眼日本:
「-这里是美国,你不赔(违约金)就坐牢。
-你们美国欠了全世界那么多的钱,要坐牢你先坐牢。」

流行潜力金句:
「你是紧张,还是害怕?
紧张你能创造奇迹,害怕你就完了。」

还有一些劲劲儿的、混不吝的、魔幻抽象的笑点。
比如二叔教郎朗的空中翻跟头酷炫落地式出场。
都是在姜文电影外,少见的邪门趣味。

此外,姜文作为中国第一梯队的导演,是现在为数不多仍在作品里坚持呈现「电影时刻」的一位。
比如郎朗离开北京去国外比赛前,在空中高台上为街访四邻演奏。
一个吊车取钢琴的日常场面,被变幻成了音乐与花瓣交融的演奏会。
这是电影的造梦魅力,也是姜文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但除此之外,这个片子的结构、叙事、人物塑造都很灾难。
鉴于整个故事不靠情节推动,而是靠情绪。
电影从开场就让父子俩就练琴争吵,然后一路激昂到底。
大嗓门、密台词、快剪切,制造紧张而又疯狂的节奏感。
加之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几乎挑战着观众的生理承受能力。

说白了,这样的电影很容易看得「累」。
因此,就更需要观众对人物有所共鸣,抵达故事终点时有所回味或收获。
可惜,完全没有。
郎氏父子自始至终的人物行为动机,是「赢」。
掀翻天花板,一路赢到底。

电影里,他们从头到尾没「输」过。
一直在天上飞着,从未起跳。
家境、吃软饭、拜师、换城市、厌学、父子决裂......
这些可能会「输」的挫折瞬间,在没有喘息起伏的节奏里一闪而过。
观众来不及体会,只能旁观这源源不断的吵闹。
追梦不难,于是所谓的「爽感」也大打折扣。
最清晰的危机,倒是郎国任与郎朗几任老师对孩子教育权的争夺。
故事跟随着郎国任「战胜」一任又一任老师继续,又随其被顶级大师取代中断,二次上岗助儿登顶后,倒下结束。


与此同时,郎国任的教育执念刻画也未曾展开。
想看看「天花板上头是啥」的野心,有多少源自儿子的开挂天分,又有多少来自个人经历,我们不得而知。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非传记非剧情、有佳句无佳章,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却懒得品有什么味儿的片子。
疯狂?我只觉吵闹。


饺子?醋?
不出意外,一定会有人质疑我觉得难看是因为没看懂。
毕竟姜文是「饺子和醋」理论的奠基人与实践者。
姜文电影也一直以多层叙事、丰富暗喻、「为醋包饺子」著称,引得无数解读者狂欢。

《你行!你上!》上映后,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片绝不止「父子开挂历险记」这么简单。
有人说,郎朗不止是郎朗,还暗指整个新中国。
其个人的奋斗史,正是国家发展史的缩影。


确实,电影里多处涉及政治历史元素。
比如郎国任一直自诩郎朗人生的「总设计师」。
发现儿子是钢琴天才后,风雨无阻地送其去学钢琴。
彼时背景里,就是一座毛主席像。

郎朗的第一位钢琴老师,因远在美国的女儿生育而停止授课。
与此同时,郎朗拜师的第二位老师欧亚(何赛飞 饰)却又有特殊十年遗留的精神问题。
她在不满郎朗的演奏时,指责年幼的郎朗是「打砸抢式地弹琴」。

后来父子俩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后,出场的各种角色也频繁提及「天花板」问题。
别人的土地,别人的琴,别人的曲子,赢是一场不可能的战役。
而当郎朗终于成名,郎朗的校长出现提醒郎国任。
「 他才十七岁,在最好也是最有风险的年纪,天使会来,恶魔也会来,故事才刚刚开始,你的焦虑与恐惧也才刚刚开始。 」
也被解读出与之相关,与当下呼应的国际形式。

基于郎朗和其成就的特殊性,人物经历确实有赋予其另一层喻意的创作空间。
但还是那个问题,有句无章,不明不白。

父子情的刻画从开始到断裂,都很突然。
培养天之骄子只有疯狂手段,没有深层目的。
陈腐而又隐晦地展现一段模糊历史,意欲何为呢?
反思?讽刺?争议探讨?还是颂扬?都称不上,都露怯。
只是告诉观众,一切未来道阻且长?
这是什么废话。


但看到最后,倒有点明白了。
郎朗成名时刻,郎国仁倒下。
去医院检查出一个瘤子,瘤子与朗朗一边儿大。
这是呼应马丽饰演的妈一直怼郎国仁「你咋不说郎朗是你生的呢」。
这是弥补爹不能怀孕的生理遗憾和子宫焦虑。
这是姜文屠爹者终成爹的吊诡诅咒的成真。
这是除非你能忍否则没必要看的电影。


什么饺子什么醋,郎朗本人都只是饺子皮。
什么深层隐喻,先把表面故事做的过去再说。



姜文?不姜文?
也别说我硬做联想解读,姜文就给出了一些声明。
他在直播中说到,这是一部未标注「姜文导演作品」,自己只起「代孕╱代周韵」功能的作品。
意思是爹只怀了瘤子,妈才是儿子的生母。
起因是郎朗父子与姜家熟识,热情和冲劲状态征服了对方。
且父子俩的相处,也不像媒体笔下那种窒息到足以酿成围棋神童悲剧的状态。
于是周韵对丈夫姜文说,你还到处找能拍的, 这反差不就是现成的故事吗。
这才有了总策划周韵,而非导演姜文主导的这部作品。


实不相瞒,我差点就信了。
但这预告片和海报上的「姜文电影」是咋回事。
是团队没商量好,还是欺负我认识字?


不过,电影前期倒确实有诸多无奈之处。
像是重量级客串消失、档期调整、预告定位模糊......
过程中的波折,可以想象。


无论如何,结果如此。
鱼叔倒是突然因为这部电影好奇起一件事。
那就是大家想看,又或者说偏爱姜文作品,到底是在选择和期待些什么?
凝练的台词文本,娴熟使用符号人物的能力,珍稀的深度黑色幽默作品风格?
又或只是单纯的金句,浓烈的荷尔蒙,以及那种装叉如风的酷炫感.....

对于鱼叔来说,是姜文的「大方」。
《圆桌派》里,姜文形容拍电影就是请观众吃饭。
如果将以往的姜文作品看作他请的那顿饭,你常常能感受到那种实诚的「大方」:
想着法地找好演员,下了劲地狠磨剧本,有时候甚至不计成本的造梦。
最重要的是,他真的想,也敢跟观众说点值得听的故事。
因为这份敞亮,多少观众爱上了吃饺子喝醋。

与这相比,《你行!你上!》倒不是说明姜文变得吝啬了。
而是电影给人一种,他没觉得这事儿值得说,但摊上了也就简单一说的感觉。

说白点,他觉得不行,他不想上了。
但又没其他菜可上,也就这么硬上了。
于是这顿饭也就吃的味同嚼蜡,弃之可惜。
观众别说吃好,甚至吃不饱。
你说说咱们想吃顿正经饭,咋这么难呢。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