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看这4点就知道,八九不离十,别盲目鸡娃

发布时间:2025-07-22 20:03:39

本文作者:小古

作者:主创团·六六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倾诉她的焦虑:

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成绩中等,补习班上了不少,但效果一般。

她每天陪读到深夜,孩子累,她也累,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她忍不住问我:“你说,我家孩子到底是不是读书的料?如果不是,我是不是该早点给他规划别的出路?”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家长都思考过。

有的孩子天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无论怎么努力,成绩就是平平。难道真的是“智商决定一切”吗?

其实,教育并不是标准的流水线,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天生擅长读书。

孩子究竟是不是读书的料,关键要看以下这4点。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专注力强,能静得下心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又上厕所,往往半小时只写了几个字;

而有些孩子一坐下就能专注半小时以上,对学习保持长时间、高质量的投入。

初中时,我有一个同桌,他的学习时间看上去跟我差不多,但效率却远远高于我。

据我观察,他在课堂上从不走神,自习课的时候也是全神贯注,甚至我和他说话,他都常常听不到。

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能进入前五名,听说后来也考上了985名校。

那些专注力强的孩子,学习时能迅速进入状态,不受外界干扰;

这样的孩子自然能更高效地处理学习任务,吸收内化知识。

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专注力一般在15-30分钟,初中生30-45分钟,高中生则达到45分钟以上。

如果孩子连基本的专注时间都达不到,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但是家长也不必着急,因为通过一些方法训练,是可以提高孩子专注力的:

1、减少干扰,创造适宜环境

保持学习区域简洁、安静,移除无关物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关掉手机、电视,创造一个没有干扰,充满专注的环境。

高考状元傅子聪在采访中就透露:

图片来源:互联网

2、拆分任务,设定小目标

跟孩子一起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并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小步骤(如“先完成数学前5题”),每完成一步可以短暂休息。

对于低年级孩子可采用“番茄钟法”,比如每学25分钟,休息5分钟,这样会帮助孩子在学习的时间更加专注。

3、培养兴趣

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拼乐高、画画)往往更专注,父母可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借此训练耐心。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有内驱力,主动学而不是被迫学

今年高考,来自泉州的林凡皓考了696的高分,还带火了自家的四果汤店铺。

谈到教育秘诀时,林凡皓的爸爸告诉记者: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今年高考,来自十堰市物理类第一名王晨旭的父母谈到教育秘诀时,也坦言道: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其实,很多学霸的成功背后,除了天赋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强大的内驱力。

一个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但是内驱力也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引导形成。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

1、给予自主权: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尽量不要插手;

父母要学会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家长安排。

2、建立成就感:

看到孩子的小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比如“你今天比昨天多对了两道题呢,真棒!”

当孩子内心获得了成就感,就相当于种下了自信的种子,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

3、把学习和兴趣相关联:

如果孩子喜欢汽车,那父母就用汽车的例子教数学、物理。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件事,逐渐转化为内驱力。

要知道,逼孩子学习,他只能走一阵子;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他却能走一辈子。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对某领域很感兴趣,好奇心强

心理咨询师陈瑜讲过一个女生。

她从小没怎么补过课,但是却对生物有非常强的兴趣。

所以她会花很多时间看大量的BBC纪录片,有些还翻来覆去看很多次。

这个女生还喜欢看尸检报告,会和她探讨如何透过尸斑判断一个人的死亡时间。

因此,她对于初三的生物课充满期待,因为可以亲手解剖鲫鱼。

这样的孩子往往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并且未来有很大概率会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

还有来自河南开封的代易瓒,724的高分一举成为河南省理科状元,数学更是拿下150满分。

她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泥巴,她就开始对着旧书摊淘回来的奥数题集冥思苦想了。

甚至在初中的时候,她就已经自学了高中数学。

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她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最大动力。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对某个学术方面的领域有强烈的兴趣,那么你恭喜你,他大概是学习的料。

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某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求知、去探索。

俗话说读万卷书,可抵行万里路,父母可以从小就带孩子多阅读,来拓宽眼界。

比如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陈云霁兄弟俩从小就在大量阅读中,积累了不少兴趣。

他们家中的书架上摆满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历史、自然到工程都有涉及。

兄弟俩尤其喜欢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并因此对科学产生好奇,先后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千万别小瞧那份热爱,他会支撑着孩子未来走很长很长的路。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情绪稳定,心态好

见过不少孩子。

有些孩子,遇到难题就烦躁,直接放弃;有些平时看起来学习不错,结果一到考试就紧张,发挥失常;

可有些孩子,面对失败和考砸时并不会唉声叹气,而是冷静改进,默默努力。

就像我的小侄子,他高中以前成绩一直都很普通,甚至有时还在班级倒数。

但他从不气馁,反而在考砸时安慰自己爸妈:“没事,这说明我的进步空间很大嘛!”

高二一年,侄子成绩稳步前进;

到了高三那年,不少同班同学因为高考焦虑万分,天天熬夜复习,他却按部就班地吃饭、复习、早睡早起,最后成功考取了一所心仪的名校。

2021年,来自西安交大的男生赖启平凭着23门课程满绩保送清华。

他曾在访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律和保持一颗平常心。”

他对学习成绩从来不会过分在意,还说:“保持良好心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起盲目鸡娃,孩子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心脏,更值得家长关注和培养。

孩子成长中,不管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要一定要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正向稳定的情绪,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父母情绪松弛,才能滋养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的内核变得强大,拥有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爱好,或者鼓励孩子多运动,比如空闲时间可以跑步、骑车、打球等等。

这能帮助大脑分泌多巴胺,有效释放学业带来的的压力。

要知道,一个心态好、输得起的孩子,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完以上这4点,相信各位父母已经心里有数:

如果孩子专注力强、好奇心旺盛、有内驱力、心态强大,大概率是“读书的料”,适合走学术路线。

但如果孩子某些方面较弱,不必硬逼,父母可以扬长避短: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适合技能型职业,比如工程师、设计师。

艺术天赋高的孩子适合走创意类方向,比如美术、音乐等;

要知道,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

教育的智慧,不是强行把玫瑰养成松树,而是让每颗种子长成它最好的模样。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茁壮成长,绽放出独特的风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