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考的浅滩、心滩和江心洲

发布时间:2025-06-04 20:01:52

本文作者:小古

在地貌学习中,很多同学认为浅滩、心滩和江心洲这几种地貌不好区分,理解起来觉得困难,现就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概念和例题整理呈现给大家。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浅滩、心滩和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1. 浅滩的形成过程:浅滩指河床中水面以下的堆积物。由于河床水流速度的变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河床纵剖面往往是波状起伏的,沿河交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堆积的部分就是浅滩,侵蚀的部分是深槽。 浅滩最发育的地段在河床宽阔处或支流河口附近,在这里由于水流速度减缓,在原有的成型淤积体上,泥沙容易淤积,往往造成浅滩,枯水期不出露水面。

2. 心滩的形成过程:浅滩堆积如果得到加强,致使过水断面缩小,水流流速加大,冲刷两岸,水道随着河岸后退而弯曲,加强了环流,促使粗砂粒即推移质在浅滩沉积。由于浅滩滩面上的糙率较大,引起流速减小,浅滩滩面上水流的挟沙力降低,使床质泥沙继续在浅滩上沉积下来。浅滩便可继续发展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泥沙沉积。东西侧翼河水分流,受狭管效应影响,流速快,沉积物以颗粒大的砂砾物质,细小的颗粒不易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两侧粗粒沉积,滩尾淤涨,心滩不断下移。心滩枯水期露出水面,丰水期没入水面。

3. 江心洲的形成过程:心滩形成后,心滩两侧环流作用更强。由于心滩的规模比浅滩大,对水流的阻力也显著增大,所以洪水流过心滩表面时,由于流速明显减小,使大量较细的泥沙在心滩表面沉积下来,心滩的高度也随之淤高,逐渐地高出年平均水位,便形成江心洲。江心洲终年露出水面,也存在例外,比如洪水来临,江心洲存在短暂的没入水下时期。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典型例题

江心洲是由河流中泥沙因河水流速变缓沉积而成,下图为“我国某大河下游段江心洲的分布示意图”,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的钻孔采样点。读下图完成1~3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1. 下列关于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

B. 河道变窄

C. 河流泥沙含量大

D. 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缓慢

2. 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是()

A. A点河道宽,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

B. B点位于凹岸,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

C. C点因河道变宽和分流影响,沉积物颗粒细

D. C点沉积物颗粒细主要是因为地处凸岸

3. 下列江心洲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

B. 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

C. 心滩形成后水的流速减慢,利于心滩堆高

D. 洪水以后,心滩滩面被堆高到超过水面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解析】

第1题,江心洲是由于泥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易形成江心洲,A正确;河道变窄,河水流速变快,不利于泥沙堆积,B错;河流泥沙含量大,易沉积,形成江心洲,C正确;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缓慢,泥沙堆积作用显著,D正确。选B。第2题,河流流速与所挟带泥沙颗粒粗细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反之,则沉积物的颗粒细。A点河道宽,流速缓,且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沉积物颗粒细,A错;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B错;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颗粒细,C正确,D错。选C。第3题,江心洲形成的第一阶段,河床底部的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浅滩,它在枯水期也不出露水面,也很不稳定,因此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A正确;第二阶段,浅滩堆积物得到加强,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出露水面,形成心滩,B正确;心滩形成后,心滩处因河流分叉而导致流速减慢,但心滩前端水流流速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滩尾淤积,心滩不断下移,C错;第三阶段,在心滩的基础上,经历无数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堆积,心滩滩面超过水面,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江心洲,D正确。选C。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