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减”政策持续深化与“教联体”建设全力推进的大教育背景下,德州市实验小学勇担时代使命,秉持“生态教育”理念,以“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精彩”为育人目标,紧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1+4+N”馆校课程体系,实现了“资源整合—课程重构—生态共建”的完整育人链条,展现出学校在“教联体”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
其中,“1”即“向美少年”馆校课程,为学生种下美的种子;“4”涵盖启蒙感知、兴趣拓展、实践探究、综合创新四大课堂,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N”指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这一创新体系,德州市实验小学在教联体建设中,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课程的深度重构以及教育生态的共建共享,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课程资源:构建“四维梯度”馆校课程体系
德州市实验小学周边各类场馆资源丰富,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黑陶博物馆、新华书店、明德书屋、广电中心、电大农场、三水厂、环球酿造厂、安全实践基地等这些场馆。近几年学校以丰厚全国文明校园内涵为契机,聚合这些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和场馆资源的特点分为四种类型“社会大课堂”,为学生成长赋能。
1.认知启蒙课堂(低段):以直观体验和简单认知为主,研发了“走进植物园争做环保小卫士”“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医药文化展”“走进明德书屋感受书香”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植物、聆听讲解、绘本阅读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增强了争做文明校园代言人的使命感,播撒下热爱阅读的种子,激发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

2.兴趣培育课堂(中段):注重兴趣培养和知识拓展,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研发学习探究单,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科技馆、梁子黑陶馆、环球酿造厂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探索科学奥秘,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魅力。

3.素养提升课堂(中高段):“爱家乡德州”思政课一体化项目组研发“我家住在两河边”主题活动,分为舌尖上的非遗等系列专题研学,设计实践操作和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深入扒鸡美食生产馆、红绿彩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当小导游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体验中去深入了解家乡文化,也是爱国爱家乡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4.创新发展课堂(高段):侧重于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整合各类场馆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如何让污水变清水”这个社会问题出发,学生跟着老师做实验,并走进三水厂,参观制水过程,学生形成了更为成熟和全面的社会认知,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在整合资源优势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基地主导,学校参与”“场馆支持,学校主导”“馆校合作,资源整合”“课程重构,多维育人”四个阶段,馆校共建的内涵逐渐更加丰富。
二、实施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筑成长立体网
馆校大课堂的实施由德育处负责联络场馆和制定安全预案,年级组负责和场馆进行资源对接、研发课程,家委会负责参与并考察、论证协同推进,班主任负责组织课程实施。

1.“向美少年”走出教室,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馆校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对课程进行全程系统化设计,内容由浅入深,涵盖农场体验、人文主题、科技探究等领域,学习方式从参观、体验逐步升级到探究,各年级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但贯穿始终的学习理念是在活动中学会互助合作,促进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例如:德州市体育公园刚刚开放的那一周,学生陈庆洋利用周末主动去做志愿者,捡到一部手机后想尽办法找到失主时已经中午两点多,失主送锦旗后学校借此机会大力宣传掀起向拾金不昧榜样学习的风尚。在“我是红领巾楼道长”社区实践中,队员们积极投身于楼道环境维护与邻里互助活动。他们主动整理楼道杂物,确保通道整洁畅通,并耐心向居民宣传楼道堆放杂物的安全隐患。同时,队员们还发起楼道绿化行动,组织邻居一起种植花草,美化居住环境。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带动了更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学校借此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社区建设主题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能力的提升。

2.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参与,带着问题去研学。比如,以当一次“家乡小导游”为任务,“小导游”负责前期完成攻略,参与设计出行路线;“安全管理员”负责参与指定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活动前的安全提示,活动中协助管理班级秩序,活动后总结。孩子们共商解决,增进了友谊,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科技馆合作课程研发中,“少年科学院”同学们,在“桥梁”“航空航天”两个项目学习中,大胆探索,激发起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有的同学发明了浇花神器,解决了假期出游时无人浇花的问题。李晟铭同学展示了《桥梁构造研究之旅》,激起了大家对桥梁工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三年级陈武思睿同学普及了桥梁相关知识,分享了《调研桥梁历史及共振危害知识》的报告,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桥梁工程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全环境立德树人,增强社会担当精神
在教育的视野中,知识的获取绝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与书本知识。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德州市实验小学精心研发了“家长和孩子一起要做的N件事”这一创新项目。项目清单中包含鼓励孩子担任红领巾楼道长、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图书馆志愿管理员等多项实践活动。在周末时光,家长与孩子携手充分利用馆校资源,在这些实践体验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关注孩子在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社会认知水平、人际交往技巧、基本生存技能、社会责任感以及决策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培养。通过这些丰富经历,孩子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生命体验得以不断充实与升华,同时,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社会担当精神。
三、育人成效:形成“双向奔赴”协同育人生态
依托学校主阵地,以拓宽场馆学习平台为目标,学校构建起馆校共联立体教育体系。
1.名人名家进校园,打开课堂边界
德州市实验小学建立了一支由二十余位导师组成的专家智库,他们定期走进校园,开展系列讲座和课程教学活动。其中,德州学院唐延柯教授团队指导的“未来之星少年科院”,通过桥梁主题和航空航天主题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此外,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祥辉、华能德州电厂工程师大国工匠程平、中医药文化传播名医等也先后来到校园,为学生带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艺术修养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德州市实验小学积极邀请民间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如剪纸艺人、面塑艺人、传统手工艺人等,为学生传授传统技艺,让学生亲手实践,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2023年,山东省美术馆“艺术星期五”项目正式走进德州市实验小学,开启了馆校合作的新篇章。山东美术馆的黄闰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传统工艺景泰蓝掐丝珐琅手工课,让学生们在手工实践中体验了“非遗”的艺术魅力。在课程中,学生们认真听讲,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制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幅幅精美的掐丝珐琅山水画逐渐成型,圆满完成。

2.榜样学生宣讲,引领少年向美成长
德州市实验小学积极倡导“分享即学习,分享即成长”的理念,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出众多榜样学生。这些榜样通过巡回宣讲,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志愿服务榜样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家乡小导游榜样通过宣讲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情。
这些榜样学生的故事在校园广为流传,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楷模,引领着他们向美成长。在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委员工作室的指导下,我校思政项目组研发了“爱家乡德州”课程,培养了一批热爱家乡的小小宣讲员。其中,贺韵迪、张子筠通过讲述运河故事、德州扒鸡、古玩城等家乡故事成为宣讲家乡的小榜样。
3.馆校课程研发,让成长更加丰盈
经过几年的探索,馆校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小学校本德育视频资源“示范作品”。
目前在市美术馆支持下,为学生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

美术组老师研发了“艺术维他命”美育课程系列,由探究任务单引领,核心问题的驱动,让学生了解一幅中国传世名画,认识一位国内外的艺术家,学生在观察——欣赏——调查——思考——创作的过程中,了解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中国青绿山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波普艺术的代表——圆点女王草间弥生,冷抽象的代表人物——用格子绘画的蒙德里安,点彩派的代表人物——修拉等专题系列,在馆校合作间不断向前推进,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在《纸X计划》项目中,在项目中学生通过认识不同材质的纸,掌握折叠、剪裁、粘贴等技法,将各种平凡纸材转化为独特艺术品。从造纸的历史到纸艺实践,从废旧纸材到立体造型,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指尖流淌,动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一系列特色课程的研发和开设,不断探索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深刻感受美育的独特魅力。
声明
本文来 源于德州市实验小学。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Sunshine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