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张口闭口这5句话……

发布时间:2025-06-30 20:02:38

本文作者:小古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教育作家徐可夫,经常参加儿童心理学讲座。

他发现,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听话。

摆事实、讲道理,不听;威逼利诱,不听;吓唬吓唬,也不听。

哪怕自己都气得咆哮了,孩子又哭又闹的,但就是收效甚微。

徐可夫说,他非常理解当代父母的处境。

但在著作《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语言》中,他却反复强调:

“理解孩子的感受,对沟通至关重要!”

如果开口闭口就是指责打压,孩子自然很难接受。

特别是下面这5句话,再着急也别轻易说出口。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你同学谁谁谁,也这样吗?

前几天,女儿放学回家后,和我们讨论起学跑酷的事。

我心想,好事啊,孩子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勇气了。

但孩子爸爸一听,却脱口而出:

“你们班的可可也学吗?”

可可是班长,成绩好,算是孩子里的小标杆。

平常碰上什么事,孩子爸爸都习惯性地问:人家可可怎么怎么样。

听得多了,别说女儿,我都烦了。

果然,孩子一听,立马发脾气:“她是她,我是我,我管她怎么样。”

“人家可可不学跑酷,你学干啥,不耽误学习吗?”

“那她将来当医生,我也去当医生?她出国,我也出国?她怎么样,我就必须怎么样吗?”

一时间,老公被怼得哑口无言,频频向我使眼色求助。

但打心眼里,我站女儿这边,“凭什么别人孩子怎么样,咱孩子就怎么样呢。”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秉性天赋、出身家境,乃至命运走向。

倘若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有样学样,那岂不是把孩子们都修剪成一个样子。

再说,将来社会,注重个性化发展,尤其看重创造力。

拿“别人家孩子”当模具,最终养出来的都是平庸之辈。

面对选择,我们要做的,不是先看看别人孩子。

而是站在自家孩子的立场,帮他分析利弊,出谋划策。

允许孩子做自己,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别不听,都是为了你着想

博主@老李有个儿子,整天控诉他管得严。

但老李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儿子着想。

这父子俩谁也不服谁,老李就把事发出来,让网友们评评理。

当年,他儿子考大学,打算报法学院,去实现自己的法官梦。

但老李多方打听后,认定学金融,又安全,赚钱又多。

一番讨论后,儿子就是不听劝,老李就偷偷给孩子改了志愿。

等通知书寄来的时候,儿子简直气疯了。

但米已成粥,孩子也只能气呼呼地上学去了。

四年后,毕业找工作,老李和儿子又闹翻了天。

最开始,老李为儿子上下打点一番,准备把他送去银行上班。

但儿子一口拒绝,坚持报考司法考试,就要当法官。

还对老李说:“就算你把我绑去银行,我也立马辞职。”

就这样,老李为儿子的一番筹谋,彻底落了空。

我很理解老李这份爱子之心,但整件事,我却无比同情儿子。

看过一种说法,父母的控制,是一种很深的心理恐惧。

我们怕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过得不好,怕自己无法永远为孩子托底……

所以才处处替孩子打算,不惜牺牲孩子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然而,被恐惧所控制的爱,往往会是伤害。

人生关键几步的选择上,还得孩子自己决定。

否则,即便孩子顺从了,心里对咱们也满是埋怨。

相信孩子,允许他做选择,更允许他勇敢地为自己负责。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我真是白养你了

曾有人问:你在哪一刻对父母失望透顶的?

有个回答说:

当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他们会觉得你没用;当你没达到他们预期时,他们觉得你是废物;之后开始翻旧账,啰啰嗦嗦说一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真是白养你了”。

不管什么年纪,听到这句扎心的话,没有人会心平气和地离开。

这句气话本不必当真,但孩子听了,只怕会往心里去,为自己感到羞耻。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认为:

羞耻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某种问题、不被他人所爱的感受。

不被父母认可,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慢慢滋长出一种难以逆转的自卑。

长大后,该争取的不敢争取,该放松时不敢放松,或是干脆不允许自己幸福。

综艺《少年说》中,就有位妈妈,整天把“我真是白养你了”挂嘴边。

最终,女儿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咆哮起来:“你白养了我,那我就从这世界上消失。”

一见女儿如此极端,妈妈又辩解说:“这是对你的鞭策,不然你就飘了。”

鞭策的方式有很多,但真正的鞭策,绝不是刀子嘴。

别小觑语言的杀伤力,也别高估孩子的承受力。

建议、指正,乃至批评的话,可以说。

但这种伤感情的话,还是咽回肚子里去吧。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有啥难过的,别那么矫情

曾有家长在网上讨论: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一点小事就闹情绪。

考试考得不好啦,和同学有矛盾啦,做错事情啦……很稀松平常的事,他们都扛不住。

于是,很多家长就觉得应该“少共情,少安慰”,直接和孩子说“有啥难过的,多大点事”。

话说这招挺管用,一看家长满不在乎,孩子们往往擦干眼泪,不闹脾气了。

但哲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很多时候,孩子生气、闹情绪,并不是“脆弱”,而是遇到了他难以应付的问题。

如果你读不懂孩子的情绪,一味让他压回去,那这些挫败、委屈和愤怒,就会深藏心底。

早晚有一天,心里的负能量满格,就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为什么有的孩子,被批评一句,就离家出走?为什么到了青春期,敢做那么出格的事?为什么明明一切正常,孩子却抑郁了……这都是情绪被压制的结果。

我还看过一个说法:你眼里的问题,是孩子的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总把自己关起来,可能是他解决人际问题的办法;

比如,孩子总是哭鼻子,可能是他面对压力的一种释放。

所以,不要让孩子憋住情绪,也不要觉得他的事都很小。

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这才是我们做家长的,应有的态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你就不能再努努力?

这几年,脱口秀经常拿“东亚小孩”这一概念说段子。

所谓“东亚小孩”,指的就是我们这代人,自出生以来,就要面对各种压力。

中考、高考、考研、考公,每一步都得非常辛苦,很难有真正放松的时候。

而从焦虑中长大的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又开始逼孩子努力。

曾经,我们搞砸了什么事,我们的父母说“再努努力就行啦”;

如今,看孩子不成功,我们也习惯性地说“你就不能再努努力”。

但作为过来人,我们心里清楚,很多事并非努力就可以。

就拿考大学来说,难道努努力,就能上名校?

考不考得上,和家庭资源、学业规划,乃至运气,都有关系。

如果只强调努力,就会给孩子种下努力就能成功的印象。

那他将来一旦受挫,就会陷入很深的自我怀疑。

而一次次努力又无法达成目标,人又会陷入虚无,不免颓废下去。

努力这件事,也讲究适可而止。

保持进取之心,在审时度势中努力,人才能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道。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非暴力沟通”理论的创始人马歇尔,发现一个现象:

大部分父母都想给孩子好的教育、安稳的环境、健康的身心。

可现实中,他们的谈话方式却不够温柔和理性。

话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

我们常说,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风水。

孩子的未来,和我们说什么,大有关系。

好好说话的父母,能给孩子注入澎湃的生命能量,让他对人生充满期待。

也只有用充满爱的语言,我们才能为自己和孩子创造幸福的未来。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