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枫子
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放榜。
我一个同事的儿子今年也参加高考,考了令人瞩目的667分。
说实话,听到这个分数时,我其实蛮震惊的。
要知道,同事在教育上一向佛系,不仅从不给孩子报班补课,也很少操心孩子学习。
甚至,在最忙的高三阶段,她还坚持每周要带孩子去放松,有时是爬山,有时就是逛逛。
所以,我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向她讨教教育经验。
毕竟这些年来,我真的是为儿子操碎了心。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能辅导儿子的学习,我不仅恶补了初高中知识,还经常熬夜研究各种辅导资料。
可我费尽心力,儿子却一点不上进,和我的关系还越来越差。
而同事却告诉我,她孩子之所以能发挥这么好,恰恰是因为她没做什么。
一番深谈后,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过去10年的焦虑内耗完全没有必要。
教育最需要“投资”的,并非在学习上的具体行为,而是对孩子以下五方面的投入:

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添砖加瓦
同事说,她儿子高考语文考了129分,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日常的阅读积累。
因为语文是发散性的,阅读越多,沉淀越多,写起文章和做起题目来,更有底气。
今年广东高考670分的胡童在分享教育经验时,也强调要多阅读。
高一高二时,他每周有两到三本的阅读量。高三时,哪怕备考再紧张,每周末他也要看一下课外书。
他涉猎广泛,哲学、小说、历史无所不读——对他来说,阅读是紧张复习中的舒缓剂,更是考前激活思维的能量源。

学霸的经验背后,映证了那句老话:得语文者得天下,常阅读者积好运。
而阅读,不仅能助力孩子的学业,还能引领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就像凭借脱口秀出圈的李雪琴,作为非专业演员,她一开口便是爆梗,爆笑全场。
而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作水平,正得益于从小的阅读。
李雪琴说:“我从小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鲜明的,作家本身也是很有性格的。它给我的影响就是,你要创造,你要不一样,你要跟别人有区别,你要不一样,你要做你自己。”
是啊,一个人如果想精进,就需要文化的沉淀与加持。
读书的过程,是为人生添砖加瓦;书读多了,便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孩子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邃,人格更独立。
正如毕淑敏所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习惯:为孩子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湖北宜昌的学霸龚润熙,高考查分时发现成绩被屏蔽,考进了省前20。
但龚润熙并非天生学霸,相反,他小时候贪玩、磨蹭、学习散漫。
但母亲没有厉声督促,而是与他约定:
每天放学后,你可以先放松一下;但休息结束后,必须专注写作业,坐满一节课时间。
每天,他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就在旁边看书。
慢慢的,龚润熙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不需要妈妈陪着,也会自觉学习。

正如我同事说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小时候打好基础,长大后父母才能省心。
好的习惯,就像一种复利,可以让孩子越来越好。
河北高考状元邢雨菡,就是从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她坚持课前预习、课上专注听讲、课后作业巩固、睡前系统复习。
她的笔记用黑、蓝、红三色区分“已掌握”、“需反思”、“存疑”内容,对于疑难点,她都是当天找老师解惑。
此外,她整理了错题本,按照“知识漏洞-思维误区-解题技巧”分类记录,每周重做一遍,直至完全掌握。
有句话说得好:优秀孩子的背后,是一系列良好习惯的总和。
当习惯成为一种本能,学习便从“被迫行动”转化为“自主运转”。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也就这样拉开了。

陪伴:为孩子的内心注入养分
之前,湖南张家界有一对双胞胎,分别以687分和685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北录取。
收到录取通知时,兄弟俩首先感谢的就是父亲赵忠其:
“父亲的陪伴,是我们这三年的动力,虽然父亲不能在学习上给予任何指导,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只要有父亲在,便感觉身后有了依靠。”
高中三年,父亲每个周末都会特意从农村老家,赶到县城里,和俩兄弟见上一面。
哪怕只是简单地聊一聊,也让兄弟俩明白:不管学习再累,身后永远有父亲做后盾。
这种不缺席的陪伴,恰恰是滋养孩子的最好养分。
我同事也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在于挣多少钱,给孩子买多少东西,而是有没有将爱与陪伴落在吃饭、交谈、学习等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她虽然比较少管孩子,却坚持每天陪孩子上下学,一路上,从课堂趣事到同学八卦,从今日烦恼到未来理想,无话不谈。
偶尔,她还和儿子组队打一局游戏,母子俩处得像朋友似的。
所以,千万别觉得陪伴不重要,密歇根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行为得体、考试名列前茅的关键,既不是作业的数量,也不是家长督促孩子的程度,而是家庭聚餐的频率和时长。
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持,让孩子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爱好:为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
许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运动、书法、弹琴、画画等兴趣爱好与学习无关,甚至会挤占学习时间。
但认真看历年高考学霸的采访,就会发现,尽管学业再繁忙,他们始终保留一些兴趣爱好,不会只学习。
同事也曾说:“一两个爱好或许不能直接提高分数,但它是孩子枯燥学习中的‘透气阀’,是疲惫时的‘能量补给站’。”
这次高考,湖北襄阳历史类屏蔽生王振云就直言,高三备考期间,他不仅喜欢下围棋、练跆拳道、书画创作,还爱玩三国杀。
对他而言,这些爱好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有利于锻炼大脑。

江苏文科状元丁润阳,也从小爱玩围棋,已达到“围棋业余五段”。
围棋世界中的胜败交锋,不仅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抗挫折能力,更赋予了他一颗平和的得失心,使他在考试时能保持平常心。
还有高考693分的武汉学霸屈安琪,爱好更是广泛,篮球、兵兵球、笛子、钢琴,她都特别在行。
她说,正是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爱好,点亮了枯燥的学习生涯,帮助她更专注、高效地去学习。
所以,父母再卷也别把孩子的时间填满,让孩子保留一两样小爱好。
如此,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学业中释放压力,保持乐观,让身心在“张弛有度”中健康成长。

榜样:把自己活成孩子未来的光
在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高赞回答:
我妈:你看XX,成绩那么好,你怎么不学学人家?
我:你看XX家父母那么好,你怎么不学学?
我妈:人家父母好,你去给人家当儿子啊,看别人要不要?
我:哦,那你把别人儿子抢来啊,看别人愿不愿意给你当儿子。
这段对话暴露了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
许多父母总对孩子提出要求,却忽略了,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还记得当年被称为“全能学霸”的安徽状元董吉洋吗?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家里经常读书学习,她也跟着耳濡目染。
董吉洋说:
“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还有把三胞胎全部送进985重点大学的湖南妈妈,为了三个儿子的学习,她生生将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专家”。
她白天上班,下班做家务,一有空就自学教育知识,最终考上了教师资格证。
三个孩子看到妈妈如此积极进取,自然也就跟着努力学习,变得自律又上进。
所以,父母们与其吼孩子“快学习”,不如让孩子看见“你在学习”。
因为孩子不会听你的唠叨,却会模仿你的行为。
你沉迷手机,孩子便拒绝读书;
你自律向上,孩子才会追随光,成为光。


《父母的觉醒》一书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天赋和努力,资源和教育,都非常重要。
但最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负责到位、用心陪伴、做好榜样,这才是教育正确的“投资”方向。
如此,我们才能够给予孩子一片向上向好向优的土壤,让孩子从幼苗长成大树。
愿所有父母都能告别内耗和焦虑,找到更适合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