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小学信息科技教研项目(中山)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02 10:02:55

本文作者:小古

“课程+教研”双轨赋能

学科提质智慧共生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小学信息科技教研项目(中山)自2021年立项以来,以“技术赋能,科技并重,智慧领航,思维无限”为核心理念,以“研读新课标、研建新课程、研发新教材、研磨新课堂、研构新教研”为建设路径,聚焦课程改革与教研创新双轨运行,构建“1+2”课程体系,搭建四级教研网络,探索市际联合研修模式。三年来,通过系统化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促进学科提质发展。

一、破解难题:

锚定学科教研痛点,构建解决方案

项目立项前,中山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存在课程体系碎片化、区域教研协同不足等问题。本项目锚定学科教研痛点,整合全市资源,形成“教研驱动课程、课程反哺教研”的良性循环。

1. 课程体系不完善

问题:原有课程缺乏系统性,必修课与实践类课程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学生数字素养培养需求。

解决办法:构建信息科技“1+2”课程体系,一方面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编程思维类和实践创新类课程。其中,编程思维类课程包括创意编程、信息学教育、人工智能等,实践创新类课程包括电脑创作、创客、STEAM、人工智能等。将项目建设与课程建设、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信息学竞赛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核心竞争力,切实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促进特长学生拔节成长。

2. 教研力量薄弱

问题: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校本教研力量不足,区域教研活动零散,教师发展缺乏协同机制。

解决办法:构建“市级教研—区域教研联盟—区内教研共同体—校本教研”四级教研网络,充分发挥一线教研的自主能动性。例如,中山市“三猫”计划大中部教研联盟,是由项目组成员主导的由11个镇街上百名老师自愿组建起来的,以编程、创客、人工智能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利旧的方式开发出更多开源软硬件资源和共享课程,让更多学校都能用创客、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设备“上得起”人工智能课。三年来项目共开展各级主题教研400余项,覆盖教师6万余人次。

3. 教师专业发展滞后

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均,部分教师缺乏前沿技术教学能力。

解决办法:构建“专心—专业—专长—专家”的教师成长路径,实施“金字塔”培养模式,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和项目组成员为核心,分层辐射至镇街教研组和一线教师。例如,项目组成员指导一线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2项、省一等奖23项。

4. 区域辐射效应不足

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局限,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解决:构建“示范—辐射—引领—发展”共研机制,联合韶关、揭阳、茂名等地开展跨市联合研修,重点辐射粤东西北。例如,2022年赴揭阳市榕城区开展“新课标沙龙研讨”,线上线下参与教师超3000人次。

二、创新实践:

双轨并行驱动,打造教研新生态

(一)系统化课程建设:从“单一化”到“结构化”

1. 优化课程体系

修订粤教版《信息技术》教科书8册,新增“创客制作”“人工智能”“创意编程”等内容,2021年通过省教育厅复审并投入使用,2023年再次修订,增加结合中山实际案例,如“项目探究——小眼睛看中山”,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开发“爱(AI)课程”系列丛书6册,涵盖AI感知、AI体验、AI编程、AI思维、AI智造、AI创作等模块,作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客教育研究中心指导用书,在实验学校推广后反馈良好。

2. 资源共建共享

建设“一库两网”(教材资源库、精品课程网、微课网),累计开发教材配套资源、微课、案例等223项,其中56项获市级以上奖项。累计访问量超50万次,偏远学校通过微课资源开齐开足课程。

(二)立体化教研网络:从“分散化”到“体系化”

1. 四级教研联动机制

● 市级统筹:每学期发布教研主题,如“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组织全市教师参与研修。

● 镇街协同:成立区域教研联盟和区内教研共同体,联合开展“同课异构”“专业研修”等活动。

● 校本落地:推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如小榄广源学校每月开展“教学问题诊断会”,针对性优化课堂教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四级教研网络体系

2. 混合研修模式创新

采用“线上+线下”模式,举办新课标主题研修、人工智能专题讲座等活动,累计参与教师2.7万人次。例如,2022年“新课标跨学科主题教学研修”线上+线下研讨活动吸引全省多地教师参与。

(三)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引领”

1.专家智库深度参与

三年来,教育部课标组专家、省教研院教研员等一批知名学者多次指导项目建设,为项目的实施路径、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

2. 核心团队攻坚克难

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30余项,出版著作5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例如,项目负责人陈明宏作为分册主编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获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发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二等奖,核心成员黄伟祥、陈明宏主持的课题《“一体三翼”小学创课程的构建与创新实践》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示范辐射与跨区联动:从“区域试点”到“全域辐射”

1.市内四级辐射网络

项目校每年承办“教学开放日”,如中山市实验小学2021年展示“AI智慧课堂”,吸引全市全学科全学段500余名教师现场研讨;东区雍景园小学2022年开展信息科技应用能力联合研修,全市各学科近5000人参与观摩;石岐中心小学2023年开展AI课程成果主题研修,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近2000人。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中山小学信息科技教研项目四级辐射网络

2. 省内协同发展

承担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10场(小学信息科技专场),承办全省信息科技教研员能力研修活动,参加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体系建设推进会,跟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到潮州、韶关、惠州开展对口帮扶,到潮州市饶平县、惠州博罗县、韶关南雄、揭阳市、茂名市等地进行送教交流活动,分享项目建设经验。

三、成效彰显:

多维赋能,助推教育质量跃升

(一)学科建设提质:从“区域特色”到“全省标杆”

1.课程影响力:“1+2”课程体系覆盖全市学校,惠及约50万中小学生,修订的8册教材在全市的必修课堂使用,“爱(AI)课程”系列丛书广受好评。

2.学生素养提升: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46项,信息学竞赛成绩稳居全省前列。例如,2023年广东省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中,中山学子包揽前三名。

(二)教师队伍升级:从“个体优秀”到“群体卓越”

1.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组成员中4人获全国教学比赛特等奖,12人获省级一等奖,指导一线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35项,2人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一等奖第1名。

2.队伍结构优化:全市信息科技专兼职教师达1020名,形成“市骨干—镇街组长—一线教师”梯队,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图片来源:互联网

“金字塔式”学科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三)区域辐射广泛:从“局部领先”到“全域共进”

1.跨市共建:联合韶关、揭阳等省教研项目共建共研,有效促进各地信息科技学科沟通、研讨、共同发展,初步建构起以“中山+揭阳.韶关”(1+2)为主体的市际项目混合研修共同体,并将共建模式辐射到更多地市(+N),辐射到省市名师工作室,充分提升了教研项目的辐射效应。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省教研项目“1+2+N”共建模式

2.社会认可度:项目成果被《广东教育》专题报道,项目中期、结项考核均为优秀,示范效应显著。

四、展望未来:

深化创新,拓展辐射新路径

中山市信息科技学科将在省级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教研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深化研究与突破:一是建设跨学科课程,深化课程融合,探索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二是扩大辐射范围,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三是利用技术赋能评价,设计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方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编辑:广东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