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怒批:别用你的30年经验,毁了孩子30年!高考志愿这么填才稳
高考分数揭晓,家庭会议、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纷纷涌来。每个人都化身“战略分析师”,核心议题高度统一:这分数够上哪个名牌大学?该去哪个城市?学什么专业才“吃香”?
张雪峰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志愿最大的坑,就是用你30年的经验,去赌孩子30年的未来。”
我们自身尚且被现实和过去的成功法则困住,又拿什么指点孩子奔赴未来?
学历加速贬值,当文凭泛滥,名校的身份光环必然暗淡;追逐热门专业?这个时代的巨变已将这条铁律撕得粉碎。谁能保证今天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四年后依然是市场宠儿?
当名校光环日渐暗淡、“热门”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我们到底该看什么选专业?
01 破局之道:“问题邻近度”才是真金白银
核心解药就是 “问题邻近度” ——一所大学、一个专业,离真实世界那些“待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多近。邻近度越高,价值越大。
这关乎两个核心维度:
第一维度:“产业问题邻近度”
近来,曹德旺的福耀科技大学、虞仁荣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引发热议。曹德旺办校是为情怀或赚钱?不!他要解决的是从材料科学到智能制造的一系列真实难题。
学生上午钻研高分子材料,下午可能就在生产线上解决汽车玻璃的韧性问题。这种教育,“产业问题邻近度”满格——不是在象牙塔培养理论家,而是在产业炮火声中锻造能直接上战场的工程师。
再看合肥。为何合肥高校的新能源、集成电路专业如此强悍?因为它们就生长在蔚来、京东方、长鑫存储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旁。
学校的实验室,可能就是企业的预备研发中心;研究的课题,或许就是企业明天要攻克的技术难关。这种 “产业集群浓度” 是“产业问题邻近度”的直接体现。
第二维度:“前沿问题邻近度”
并非所有问题都与当下产业直接挂钩,还有一类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挑战。
施一公的西湖大学瞄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最基础、最前沿的科学难题。它要培养的绝非熟练操作机器的工程师,而是能捅破人类认知天花板的科学家。
再看上海交大的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教师团队涵盖机械、材料、化学甚至生命科学。在传统学科体系里,这些人不可能同属一个学院。但在这里,他们只为同一个目标:解决未来能源、健康等交叉领域的复杂问题。
这种模式“前沿问题邻近度”极高(需注意这类方向通常需长期投入,适合攻读硕博)。
当下再看许多名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可能并非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其专业离真实世界的问题太远。一个与真实世界问题紧密连接的考古学专业,价值远胜闭门造车的计算机专业。
02 决胜未来:构建你的“问题解决工具箱”
理解了“问题邻近度”,具体到每个家庭,如何行动?
关键在于:帮孩子构建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工具箱”,而非零散地捡一堆“技能螺丝钉”。
你需要系统化思考:
假设孩子对“如何让城市交通更顺畅”感兴趣。他的工具箱就需要这几样核心组件:数据分析能力 + 城市规划知识 + 行为心理学洞察 + 建模仿真技术。
这根本不是任何一个单一专业能覆盖的,它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整合能力。
选择时,务必思考这三个问题——“三重匹配”:
产业趋势: 目标问题所在的领域,是处于上升期还是衰退期?(风口与方向更重要)
个人能力: 孩子的天赋和能力优势在哪里?(扬长避短是关键)
兴趣爱好: 趋势再好,问题再大,若不感兴趣,终究是苦差。(热爱是核心驱动力)
美食家蔡澜对此深有体会:“一定要把兴趣变成求生工具。深入研究,狠下功夫,它才是支撑你穿越漫长学习与挫折周期的唯一燃料!”
03 志愿本质:过了分数这座桥,你该奔向何方?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真正的挑战永远在过桥之后:你该奔向何方?
与孩子讨论志愿时,最核心的问题不该是“我这分数能去哪”,而应是:“我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所学校、这个专业,能否为我提供解决它的资源、视野与圈子?”
这才是人生大考之后,真正值得深思的第一道命题!
PS:家长的经验曾是导航仪,今天却可能成为绊脚石。当学历加速贬值、"热门"失效,只有让孩子贴近真实世界的问题前线,才能赢得未来。选择志愿的本质,是选择你要奔赴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