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qs排名完整名单发布有一段时间了,也时时刻刻在影响即将准备去留学的一些学生的意志力。很多学生就是看QS这个榜单选学校的,尤其是去英国,澳洲这种主流地区的。市场的占有率摆在那,不看都不行。
但这个榜单参考的意义真的大吗?参考这个榜单多就代表这个榜单具备权威性了吗?很多学生现在谜一样崇拜QS前百学校或前50学校,非这些学校不去了。拉长时间轴来看,他们的决策真的是对的吗?
今天我们聊下,为什么2026qs排名完整名单是个骗局?

No.1 QS的指标是可被操控的!
五个世界大学排行榜里面,其实最不公正的可能就是QS了,因为这里面利益冲突太多了。商业化也太多,就是因为它商业化比较严重。推广才给力,得到的流量才大。而且相对来说,是抬高国内综合大学顺位的,这也让国内对这个榜单的认可度也是直线拉升的。
QS世界大学排名一早是一家私人性质的公司,是给泰晤士高等教育做增刊合作的。后面犹豫THE采用新的方法出榜单,qs就自己单干了。这个榜单最大的特色是主观指标比较多,所以市面上的差评也多。
但一个榜单,想要收获流量,想要维持市场,就是得有很多主观的东西,以及一些负面的评论。两边阵营都对立起来,才能获得足够注意力。这个榜单和传统的学术排行榜的不一样的点就在这里。QS赢得了流量,获得了注意力,就拿到了市场。

还有就是,QS 同时提供“Stars 评级”“咨询服务”等收费项目,也就是你们口中的学校有没有充钱。学校一旦付了服务费,来年评级就上来了。比如今年的谢大和诺丁汉一口气涨这么多。就是接受了qs给的服务,然后你排名自然就安排到位了。
No.2 QS收集数据本身就有重大缺失!
话说,QS收集数据是缺失的,他们收集收据是找其他大学评分。但这家公司每年收到的回应率却不到2%,也就是大多学校不理的。
尤其是美国学校,基本电邮美国学校,人家都没啥回应的。英国大学相对高一些而已,但也就是高一些。所以为啥美国大学在qs这个榜单为啥没排场?一是美国大学不叼qs,二是qs也打不进北美决赛圈。双方都是反向奔赴,自然尿不到一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QS收集到的数据本来就是缺失的,每年能得到的回应率又是那么低的,那么数据该怎么弄?qs有两个做法,一个是加指标,分开大家的注意力,让指标看上去更花里胡哨。比如可持续性那个就很迷。第二个就是自己造数据。
比如企业和机构的HR调查文件,受邀的样本就特别少,投票率也极低。那只能自己给指标。尤其这个大指标还占比15%。当然,qs也不会吃香那么难看,还是会去参考一些老版本发布的雇主榜单那种。
本来很多企业就不了解每所大学的教学水平的,尤其是小型的本地公司,参与率都低的,很多只是个人偏好或地理主观印象为主。所以,这些受邀公司只能给那些跨国大企业为主。这类企业自然是更偏向欧美学校了。

再有就是师生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职比例都是学校自己提供的,qs并不会去核查的,只是象征性的抽查。这个数据,学校自己就能完成包装。
所以你深入了解qs的运营机制,你会发现,qs排名一点都不学术,也不正经。
No.3 QS排名是一套被设计好的名次游戏罢了!
为什么说QS排名是一场骗局,QS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套设计好的名次的游戏。这个游戏可操作,可被利益驱动,可以把偏见放大。

榜单的确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全球高校的一些声誉情况,但仅有一些罢了。这个榜单整体其实更像是个符合三方需求的一个商业化产物。也就是,学生需要一个榜单参考指导,学校需要自己的影响力足够渗透,榜单需要串联这两者并能正循环推广出去。然后三方一拍即合罢了。
QS本身的重要客户群体都在亚洲,尤其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阿联酋都是QS的重要金主。当然,土澳也是,只不过土澳今年不需要的,所以排名又被压下来了。
QS针对各个学校有专门的数据申报辅导服务,排名提升建议服务,声誉建设战略服务,甚至教师国际化比例策划等等细分服务。说白了,人家的确商业化干的好,而且每年很多商业周刊或卫报这种引用这些数据,还能拿到版权费用。投放到当地,还能拿到数据订阅费用,然后把拿到的资金,进一步去做和当地政府的合作。当地政府自然引用这个榜单的权重就更大了。

总了个结:所以QS这个榜单,如果你从学术啊,科研啊,雇主声誉啊,国际研究合作或引用论文数量去研究这个榜单,你研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数据本身他们qs员工都可能弄不明白。
但如果你从人情世故,你从市场占有率,你从如何加强qs在各个地区的权重,你从商业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榜单,你会恍然大悟。
当然,这个榜单有问题吗?其实也没问题,所有的东西最后都需要市场化,需要顺应用户需求罢了。只是比起软科或者THE,亦或是us.news这种榜单,QS只是更懂留学生,更懂下沉市场的大学罢了。学校想要抬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就得被qs指导。国内很多985学校一样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