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这几天,全国高考分数线陆续揭晓,很多地方出现了高分段考生扎堆的现象:
北京698分以上113人,684分以上超500人,远超清北普通批在京的计划录取人数395人;
高考大省河南更甚。700分以上有108人,690分以上416人,很可能700分都够不到清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此外,浙江、上海等地的高分段考生人数同样激增。有网友无奈地表示,在浙江“693分可能考不上清北;683分想考上复交够呛”。
这绝非夸张的调侃,而是残酷的现实——高考难度丝毫不降,高分人数却不减反增。如此亮眼的成绩,却挤不进梦校。
怎一个卷字了得!
家有学龄娃,我看到这些信息后,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头部学霸们的竞争尚且如此激烈,更何况大部分普通孩子呢?
不禁要问,对于普娃,面对如今这样的升学大环境,教育的方向在哪里,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

扎心!鸡娃十八年换来烂尾娃
那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
这是一个零七年出生的女孩。从小到大,父母对她可谓是奋力托举:
她从一岁开始各种启蒙,在幼儿园期间学了英语、钢琴、舞蹈和画画。
小学阶段,她的履历吊打了很多同龄人:英语KET、PET、FCE卓越,钢琴九级,叶圣陶杯一等奖三次,AS一等奖八次,市三好,红领巾三星,画画比赛一等奖若干……
初中阶段,就读中关村某六小强,三年周末始终在补课,语数英物理全面铺开,中考顺利压线考取顶尖名校人大附中。
但进入高中以后,由于身边高手太多,女孩第一次考试全校排名才六百多。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自信心严重受挫,因此开始厌学摆烂,成绩也大幅度倒退。
到了高三,女孩自己调整过来,决定奋起直追。那一年,她疯狂补课,补课费花了小几十万。
最终,高考成绩出来了——582分。在北京,这属于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但在18年费心鸡娃的投入和预期面前,显然不尽如人意。

如此高开低走的“烂尾娃”,换作任何一个父母恐怕都会破防。可这或许已经是我们鸡娃的天花板。
还有更多的孩子,并没有再次振作起来,而是在厌学的路上就此一蹶不振。
身边就有一位同事,印象里对教育非常有一套。
记得她女儿小的时候,她总是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点滴进步。每次聊天时,也很热衷于交流鸡娃经验,会向我们推荐各种培训班。
看得出来,她对女儿的学习相当用心,女孩的成绩也始终不错。
可最近几年,同事聊孩子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沉寂。事后我们才得知,她女儿在初三时得了抑郁症,病情严重到起不了床,无奈之下只能休学,错过了当年的中考。
后来,听说女孩复读了一年,再次中考去了一所中职学校。
眼看着同事肉眼可见的衰老、憔悴,我们都无比唏嘘。想当年,她女儿活泼伶俐的模样历历在目,谁曾想结局竟是这样……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教育总让人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大人费尽心血,从小就开始精心规划,到头来孩子依然不上不下,只考出一个平平无奇的分数,就读一所平平无奇的学校;
大人散尽千金,把教育当成最大一笔投资,结果孩子毕业后依然求职处处碰壁,指望靠工资回本遥遥无期……
想起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的话:
“孩子生来都是普通的,任何人的成长都始于普通。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来培养,孩子会不断给你惊喜;相反,你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培养,孩子将来变得‘不正常’的概率会非常高。”
这或许正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我们的孩子就是普娃,未来大概率也是一个普通人,高考五百来分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扎心的真相提醒我们——现如今,鸡娃的思路必须要变了!如果大人依然以成绩为导向去鸡娃,把教育的成就感寄托在升学考试的分数上,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在社会价值框架里永远不掉队,那么大概率换来的只有失望。


从容教育的前提,是家长内心强大
然而不可否认,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家长很难做到真正的松弛。
上周和好友小聚,一见面就看她哭丧着脸,说自己这两天吃不下睡不着,感觉快抑郁了。
细问之下得知,原来是她儿子期末考试由于答题卡没来得及涂完,结果成绩滑铁卢,导致没有评上三好生。
原本想安慰几句,可好友的话让我无言以答:
“因为低级失误,这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择校泡汤了,我气到胸口疼!”
“你不知道现在有多卷,他们班上将近20个三好生!每个家长都在拼命鸡娃,但凡松懈一点就掉下去了……”
她说得没错。在我们当地,小升初要想进入那几所重点学校,必须小学阶段全优全三好才有资格报名。
而但凡进了普通学校,严峻的升学率摆在那儿,确实和好学校差了一大截。
正因如此,我身边大部分家长都在卯足了劲地鸡娃,只为帮孩子在升学竞争中可以够到门槛。
为了儿子能择校,好友这几年来步步为营,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想到小家伙却在五年级下学期折戟。
眼看着择校入场券已经近在咫尺了,最后却功亏一篑,这感觉怎能不捶胸顿足。
好友哭诉一番后,朝我无力地说道:“我已经卷不动了,爱咋咋地吧……”
可下一秒,补课机构的电话打来,她又兴冲冲地接听,答应了让儿子下周去试听。
这何尝不是我们这届家长的真实写照呢?一方面抗拒并控诉着教育的内卷,另一方面却为了孩子的教育心甘情愿掏钱,没有丝毫犹豫和手软。
有机构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一二线城市家庭孩均教育消费总支出为40608元,孩均教育负担率高达29%。
卷不动,但必须卷;想躺平,又不敢躺。这或许正是这届家长的真实写照。我们都不由自主地被现实所裹挟,如同仰卧起坐一般,焦虑着,拼命着,煎熬着,明知道不应该这样,可谁也不敢先停下来。
想起前段时间参加家长会时,学校请来的一位教育专家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各位家长想一想,你对孩子真正的期望是什么?或者说,排在第一位的期望是什么?
是期望ta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内在充盈的人,还是期望ta循着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路径,始终不落在人后?
如果孩子一生平凡,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优秀,难道就不配幸福吗?”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养育路上注定会深受外界影响。
但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大人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去盲目鸡娃,还是保持内核强大、目标坚定,能帮孩子消化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成长压力,并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当我们自己的教育心态健康以后,就会发现那些困扰或让我们烦恼焦虑的问题,可能都不是大问题。
正如网上的一条评论:“个体是无解的,只能缓解。所以只要在这个结构中幸存下来,心力不被摧毁,那就是赢家。”


改变,从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开始
不久前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帖子。
帖主是今年的中考生,成绩放榜后发现自己考了633分,比预估分数低了近十分,心态崩了。
更让她难受的是,她的父亲当场把电脑摔了,想尽一切难听的词汇来诋毁她,说她高中完了,本科肯定也考不上。
为此,女孩爆哭,发帖称自己对不起所有人。
事实上,这个成绩在当地绝不至于没有高中可读。但大人的失控与否定,全然击溃了女孩的信心。
原北大心理教授徐凯文说过:“我们往往因为学习成绩结果把孩子逼出焦虑症、抑郁症来,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对学习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力。”
对孩子来说,这时候更需要的是一句“没关系,我们再想想办法”。可太多时候,大人把考试当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尺,忘了成长本就是一场漫长的跋涉,一时的快慢,从来定不了终局。
与这个女孩的经历相比,天津一位大车司机为高考失利儿子打气的视频却鼓舞了千万人。
当这位父亲得知儿子高考成绩与想报的学校分数差了十几分后,豁达地安慰儿子:
“不管选啥学校,爸供你就行了!”
接着他又说道:“抬头来,看看前方!前面不都是路吗?一片光明!”

这番话让无数网友泪目,一条高赞留言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高考只是青春的勋章,但不是人生的判决书。”
孩子的人生是旷野,应该有无限可能。而成功也没有标准答案,并不是只有成绩好,未来才有出息。
想起《喜剧之王单口季》脱口秀冠军付航的故事。
他小时候读书不好,他的父母深刻意识到儿子不是这块料,于是放下了对他学习的期待,全力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父亲曾对他说:“付航,永远不要听我的,因为你听我的只能成为我。你要去大胆的做一些你爸爸我从来没有做过的事,爸爸永远支持你!”

很赞同清华大学刘瑜教授的话:“正确的教育观,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对“成绩崇拜”袪魅,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让他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生长出独有的光芒。
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