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01
新课标全面实施:
教育转型的时代号角
(一)9月起的教育新图景
根据计划,2025年秋季,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其他学科也将在小学一、二、三和初一、初二全面使用依据2022版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
(二)旧有教学模式的困境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存在 “轻教材、重教辅” 的倾向,将教材视为知识点的简单载体,习惯按教参照本宣科,对教材的整体结构、育人逻辑和时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这种 “教材工具化” 的倾向,导致课堂教学陷入 “只见知识点、不见育人面” 的困境,难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新课标背景下,若仍沿用旧有方式对待新教材,无异于 “新瓶装旧酒”,无法实现 “培养能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新人才” 这一核心目标。
02
研读教材:
破解新课标落地难题的关键秘钥
(一)育人目标转型:从 “知识容器” 到 “素养引擎”
新课标将教育目标升级为 “核心素养” 导向,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等终身能力。新教材正是这一目标的具象化载体:语文教材以 “单元主题+学习任务群” 重构内容,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发展思辨能力;数学教材增加综合实践内容,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英语教材围绕主题式项目学习,强化语言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教师才能精准把握 “知识背后的素养密码”,避免将核心素养培养沦为口号。
(二)教材功能升级:从 “教学材料” 到 “育人体系”
新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的 “知识点堆砌” 模式,构建起 “大单元 — 任务群 — 情境化” 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以语文为例,每单元以一个核心主题统摄阅读、写作、实践活动,形成 “输入 — 加工 — 输出” 的完整学习链条;数学教材通过 “问题串” 设计,引导学生经历 “观察现象 — 提出假设 — 验证推理” 的科学思维过程;英语教材的 “六要素” 结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文化理解深度融合。教师唯有研读教材的体系架构,才能跳出 “课时割裂” 的局限,实现 “用教材教” 而非 “教教材”。
(三)教学改革抓手:从 “经验驱动” 到 “教材引领”
新课标倡导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情境化教学等新方法,在新教材中均有明确的实施路径。例如,数学教材的 “综合与实践” 单元,提供了 “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策划家庭旅游预算” 等真实任务;语文教材的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结合科学课知识分析《西游记》中的生态观;英语教材的 “主题式项目”,如 “模拟联合国会议”“制作本地文化英文手册”,为语言运用搭建实践平台。研读教材中的这些创新设计,教师才能获得具体可操作的改革 “工具箱”,避免教学创新流于形式。
03
新时代教师的教材研读策略:
从“浅读”到“深耕”
(一)树立 “三个维度” 研读视角
1. 纵览全局:绘制教材 “育人地图”
通读整套教材目录,梳理各年级、各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如小学低年级数学侧重 “数感与符号意识”,高年级聚焦 “模型思想与数据分析”,形成 “素养发展曲线图”。关注教材中的 “跨学段衔接” 内容,如小学的 “简单方程” 与初中 “一次函数” 的逻辑关联,避免教学出现断层。
2. 深挖细节:解码教材 “隐性语言”
关注教材中的插图、注释、拓展阅读材料,这些往往蕴含学科思想与价值导向。如历史教材中的文物图片,不仅是知识点载体,更是培养 “文化自信” 的素材;科学教材的 “科学家故事”,可用于渗透 “科学精神” 教育。同时,研究教材习题的梯度设计,从 “基础巩固” 到 “综合应用” 再到 “拓展创新”,明确每类习题对应的能力层级。
3. 对比分析:把握新旧教材 “变与不变”
通过新旧教材目录对比,明确新增内容(如语文的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数学的 “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删减内容(如英语的 “单纯语法练习题”),理解变化背后的课标要求。关注教材案例更新,如政治教材引入 “人工智能伦理”“碳中和政策” 等时代议题,体现 “课程内容贴近生活” 的理念,教学中需结合这些新案例设计讨论活动。
(二)践行 “三位一体” 研读方法
1.与课标对照:建立 “目标 - 内容 - 实施” 关联
通以课标中的 “核心素养表现” 为标尺,分析教材内容如何落实。如课标要求 “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对应教材中 “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报告” 等内容,教师需设计 “用数学图表解读社会现象” 等任务,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
2.与学情结合:实现 “教材共性” 与 “学生个性” 融合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如农村学校可将数学教材中的 “城市交通规划” 案例替换为 “乡村道路优化”,英语教材的 “国际文化交流” 主题可结合本地非遗文化,增强教学的适切性。关注教材中的 “弹性空间”,如 “选学内容”“拓展活动”,为学优生提供深度学习素材,为学困生设计基础巩固路径。
3.与教研协同:在对话中深化理解
参与教材培训、校本教研时,带着 “教学困惑” 与同行交流,如 “如何处理教材中跨学科任务的学科边界”“怎样评估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分享研读中的创新发现,如 “利用教材插图设计情境化问题链”“将教材旁白转化为学生探究任务”,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更优化的教学策略。
05
让教材研读成为专业成长的 “铺路石”
新课标时代的教材,不再是固化的知识载体,而是充满张力的育人场域。它既蕴含国家的育人意志,又预留了教师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既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倒逼教师专业能力的升级。当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研读教材,就能发现每个单元都是素养培育的 “微课程”,每篇课文都是思维训练的 “脚手架”,每道习题都是能力提升的 “阶梯石”。唯有真正读懂教材的 “言内之意” 与 “言外之境”,才能在课堂上实现从 “教知识” 到 “育人才” 的华丽转身,让新课标落地生根,绽放出最动人的教育风景。
面对新课标,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抓住育人的核心?校长派针对大家的需求,集结科学教学专家与教学名师,围绕核心素养落地,以“理念重构+单元设计范例+课例分析研讨”为主线,提供可迁移的“新教材、新课堂”实施路径与工具箱。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校长派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