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地质剖面图

发布时间:2025-07-04 10:02:43

本文作者:小古

高考地理中的地质剖面图是高频考点,也是难点之一。它综合考察学生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演化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其解读方法和核心要点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什么是地质剖面图?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地质剖面图是将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地质构造(如地层、褶皱、断层、侵入体等)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比例尺,沿某一方向(通常是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方向)切割并垂直投影到图纸上形成的图件。它揭示了地下的地质结构,是理解区域地质历史和构造运动的关键。

二、核心考点和解读要点

图片来源:互联网

1. 识别基本要素

(1)图例:最关键的第一步!必须仔细看清图例中各种符号、颜色、线条代表的地层、岩石类型(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轴)、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等。

(2)方向:确定剖面线的方向(通常是标注的,如A-B方向),以及方向指示(如箭头)。

(3)比例尺:判断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关系,帮助理解构造规模。

(4)地形线:剖面图顶部通常有地形线(地表起伏),结合地质构造分析地貌成因(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地层代号与时代:识别不同地层单元的代号(如T、J、K、C等)或文字描述(如石灰岩、砂岩、页岩),了解其相对或绝对地质年代(通常图例或题目会给出)。

2. 分析地层关系

图片来源:互联网

(1)地层层序律:正常情况下,“上新下老”(未受构造变动时,上面的地层比下面的地层年轻)。这是判断地层相对时代的基础。

(2)整合接触:连续沉积,地层平行接触,无时间间断。反映地壳稳定下沉或缓慢抬升。

(3)不整合接触

图片来源:互联网

①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地层平行,但中间缺失部分时代地层,有沉积间断。反映地壳先下降沉积,后平稳抬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不平行,呈一定角度相交,中间缺失部分时代地层,有沉积间断和构造变动(如褶皱)。反映先沉积、后褶皱抬升剥蚀、再下降沉积。

(4)侵入接触:岩浆岩侵入体(如花岗岩)切穿围岩(被侵入的岩层)。侵入体比被切穿的围岩年轻。

(5)沉积接触:侵入体形成后,地壳抬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新的沉积物覆盖其上。覆盖在侵入体之上的沉积岩比侵入体年轻。

3. 识别地质构造

图片来源:互联网

(1)褶皱

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心部位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注意: 背斜顶部常被侵蚀形成谷地(背斜谷)。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注意:向斜槽部常形成山地(向斜山)。

③判断依据:主要依据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单纯看形态(上拱/下凹)易出错(尤其在受侵蚀后)。

(2)断层

①概念:岩层发生明显错动和位移的断裂构造。有断层面、断层线、上盘、下盘。

②类型判断

❶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多由拉张(水平伸展)作用形成。断层线附近岩层常缺失(重复较少)。

❷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多由挤压作用形成。断层线附近岩层常重复出现。

❸平移断层:断层两盘主要沿断层面走向发生水平相对位移。

③判断依据:观察两侧岩层的错动方向和地层重复或缺失现象。注意结合断层面倾向和岩层运动方向。

(3)节理:通常不考位移,但在图中可能显示为密集的破裂线。

4. 识别岩浆活动

图片来源:互联网

(1)侵入岩体:如花岗岩体,呈不规则的块状、脉状等形态侵入围岩中。与围岩为侵入接触,岩体边界切割围岩层理/片理。

图片来源:互联网

(2)喷出岩体:如玄武岩流,覆盖在原有地层之上,与下伏地层为沉积接触(喷出岩作为基底)或喷发不整合。可能有气孔、流纹构造。

图片来源:互联网

(3)岩脉/岩墙:狭长的侵入体,切穿围岩。

5. 分析地质发展史

图片来源:互联网

(1)这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将上述信息串联起来。

(2)步骤

①确定最老地层和最新地层。

②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判断沉积间断和构造运动期次。

③分析褶皱、断层的形成顺序(通常被切断的构造形成较早)。

④分析岩浆活动的时期(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关系)。

⑤结合地形(地表起伏),分析外力作用(侵蚀、堆积)对地貌的塑造。

(3)目标:按时间顺序(从老到新)重建该地区经历的主要地质事件(如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侵蚀、再沉积等)。

三、解题步骤与技巧总结

图片来源:互联网

1. 三看

(1)看图名和图例:明确图件主题和所有符号含义。

(2)看方向:明确剖面线方向。

(3)看比例尺:了解空间尺度。

2. 四分析

(1)分析地层:识别岩性、时代、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

(2)分析构造:识别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类型、性质)、节理等。

(3)分析岩浆岩:识别类型(侵入、喷出)、形态、接触关系。

(4)分析地貌: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构造地貌)。

图片来源:互联网

3. 两建立

(1)建立空间关系:各种地质体在剖面上的相对位置、切割关系。

(2)建立时间序列:根据地层新老、接触关系、构造切割关系等,推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4. 一整合:将分析结果整合,回答题目要求的问题(如判断构造类型、分析地质过程、解释地貌成因、恢复地质历史等)。

四、常见失分点与注意事项

图片来源:互联网

1.忽视图例:导致误读岩性或构造符号。

2.混淆背斜向斜:仅凭形态判断,忽视核部与两翼地层的新老关系。

3.断层类型判断错误:对上下盘运动方向理解不清,或未注意地层重复/缺失现象。

图片来源:互联网

4.接触关系判断错误:混淆侵入接触、沉积接触、不整合接触。

5.地质事件顺序颠倒:未正确利用切割关系(如断层切穿褶皱,则褶皱先形成;岩浆岩侵入地层,则地层先形成;地层覆盖岩浆岩,则岩浆岩先形成)。

6.忽略地形线:未能将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联系起来分析。

7.表述不清:描述地质现象或过程时语言不专业或不准确。

五、如何备考

图片来源:互联网

1. 夯实基础:透彻理解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地层关系、接触关系、三大岩类特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化读图:大量练习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的地质剖面图,总结规律和解题套路。重点练习判断构造类型、分析接触关系、恢复地质历史。

3. 掌握方法:严格按照上述“三看、四分析、两建立、一整合”的步骤进行读图分析,形成习惯。

图片来源:互联网

4. 注重联系:将剖面图知识与地貌、内外力作用、资源(如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找矿)、灾害(如断层引发地震)等联系起来思考。

5. 规范表述:使用专业术语(如“上盘上升”、“岩层缺失”、“侵入接触”、“角度不整合”等)清晰、准确地表达分析过程和结论。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地质剖面图是高考地理的重难点,需要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读图方法、并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遇到复杂的图不要慌,按步骤一步步分析是关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