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经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复核、公示等程序,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2926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北京有80所学校入选。具体名单一起来看↓↓↓





第三批试点周期为两年,自2025年6月起至2027年6月止。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试点学校要按照《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做好试点工作。
我们一起来看《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和急救教育设施设备,加强师生急救教育,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引领学校急救教育发展新方向。
二、重点任务

(一)建强师资队伍
各试点学校组织教职员工参加专业化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确保试点学校的每位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至少接受1次系统培训,并在首次系统培训后保持两年1次的复训频率。
建立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对培训合格的教师颁发证书,并优先安排其承担急救教学任务。
需要引入校外急救教育专家参与教学活动的,应加强专家的资质审核,需具备5年以上相关经验。
鼓励各试点学校开发急救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探索培养急救教育名师。
(二)完善课程体系
各试点学校按照《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024版)》,结合学段特点差异化设置课程内容,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急救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
在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避险、求救知识,树立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与基本能力。
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学生掌握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并能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向家庭及社会宣传推广急救知识与技能。
各试点学校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地域和专业特色与急救教育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开发教材、视频、操作手册等教学资源。
(三)配备设施设备
各试点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包等)和急救教育设备(如医学模拟人、自动体外除颤器训练机等),并确保设备完好可用。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开展设备使用培训,让师生熟悉急救设备的操作方法。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开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急救模拟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学生通过数字化手段练习技能。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首都教育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