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充凉得猝不及防?快充和大电池只能二选一

发布时间:2025-07-08 20:03:00

本文作者:小古

7 月 8 日消息,据数码爆料博主数码闲聊站爆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厂商都不会再搞超充了,行业内 150W 以上的快充方案基本都取消了。

这个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我和不少朋友一样,第一反应是 “不可能吧?” 毕竟前两年各大厂商还在疯狂卷快充,从 120W 到 200W 甚至 240W,充电速度一年一个台阶。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源:微博

可能有些朋友对硅碳负极不太熟悉,我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传统手机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虽然稳定但容量有限,理论值只有 372mAh/g,而且已经接近技术天花板了。

硅碳负极呢,就是在石墨里掺了硅元素,硅的理论容量高达 4200mAh/g,是石墨的 10 倍多。这就好比给电池加了个 “扩容外挂”,同样体积的电池能塞进更多电量。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硅碳负极有个缺点:它在快充时容易 “膨胀”。想象一下,你往气球里打气,打太快气球就会鼓起来甚至爆炸。

硅碳负极材料在高功率充电时,锂离子快速嵌入会导致体积膨胀。这种膨胀会破坏电池结构,缩短寿命,甚至引发安全问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源:小米

厂商不是不想做超充,而是硅碳负极和超充就像水火不容的冤家,强行凑在一起只会两败俱伤。

其实不只是硅碳负极的限制,厂商放弃超充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前两年快充确实是个很好的营销卖点,200W 快充听起来比 120W 高端多了。

但实际体验呢?20 分钟充满和 15 分钟充满的差距,普通用户根本感知不到。反而是电池容量不够用,出门就得带充电宝的焦虑,成了大多数人的痛点。

从成本角度看,超充也是个 “烧钱的游戏”。一个 200W 的充电器成本比 150W 贵不少。厂商为了控制手机价格,只能在快充和电池之间做取舍。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源:荣耀

更重要的是,硅碳负极的应用已经成了行业共识。根据不完全统计,华为、小米、vivo、OPPO 等主流厂商都已经在旗舰机型里用上了硅碳负极电池。这种趋势下,继续研发超充就像在给淘汰的技术 “续命”,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更实用的续航提升上。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其实挺支持厂商这个选择的。以前每次看到新机发布会宣传快充,我都忍不住想:“这充电速度都快赶上加油了,真的有必要吗?”

但每次拿到手机,最先焦虑的还是电量不够用。现在好了,厂商终于把重心放回电池容量上,这才是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源:真我

不过,小雷也理解有些朋友喜欢 “极速充电” 的快感。但大家想想,现在快充功率降到 150W,充满电也就是 20 分钟左右,真的差那 5 分钟吗?

反而电池容量增加后,出门不用再时刻盯着电量,这种安全感比那几分钟的充电速度重要多了。况且,超级快充的充电器体积较大,携带出门一点也不方便。

小雷认为,虽然现在超充退烧了,但电池技术的发展不会停下脚步。硅碳负极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更先进的半固态、固态电池已经在路上了。全固态电池不仅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也更好,说不定能同时解决快充和续航的问题。

放弃华而不实的超充,把资源投入到用户最关心的续航上。虽然短期内快充速度可能不会再有大的突破,但是能让手机体验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对大多数人来说,手机能 “用得久” 比 “充得快” 更重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