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信任的眼神,比错题还扎心

发布时间:2025-07-09 20:03:02

本文作者:小古

不得不说,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代家长,如今这样焦虑地围着孩子转。饭没吃香、觉没睡稳、朋友圈都发不完整,全因为一个东西——“孩子的成绩”。

最魔幻的场景不是魔术表演,而是一个穿着秋衣秋裤的中年人,坐在餐桌旁,眼神警觉、眉头紧锁、呼吸微弱,像个正在潜伏的卧底,只为了盯着旁边写作业的娃不要走神。

写个作业仿佛进了看守所,孩子每拿起一次水杯,家长的眼神就像“监控死角”突然出现的警报灯;每打一个哈欠,背后就响起审问式的灵魂发问——“你是累了,还是不想学了?”

所以说人到中年,最大的梦想是辞职去流浪,而不是再陪孩子抄一遍《古文观止》。更悲剧的是,咱以为盯得紧,成绩就能飞,结果一学期下来,成绩掉得比基金还惨。

于是开始怀疑人生:我都豁出命了,为什么孩子还学得一脸生无可恋?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不是在陪孩子学习,你是在实时直播式地打击他的自尊、封锁他的思维、掐灭他的动力。

接下来,慢慢讲给你听。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天天盯,盯掉了专注力

人只要活着,就怕被盯。

厕所门口敞开着,没有贴“正在使用”,都比自己家爸妈坐在一旁的盯视更有安全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专注力,从来不是靠监督增强的,而是被强行围观后,一点点“气走”的。

写题本是左脑活动,可盯久了,右脑都开始跑偏:

“妈的脚是不是又抖了?”

“爸今天怎么又穿秋裤配凉鞋?”

“如果我突然大哭,会不会能换来一小时自由?”

曾在小区图书馆目睹过一对“母女联合演出”。女孩坐在自习桌,刚写两行字,妈妈就伸头过来:“错了吧,这句题干你又没看清。”小女孩默默擦掉,重新写。

过了五分钟,妈妈又来:“你写太快了,要细心。”

又擦。

图片来源:互联网

就这样,我从10点看到12点,这孩子总共写了仨字,就来回擦了七次。

她妈坐在旁边比我还累,像个随时准备冲刺的“学霸陪跑员”。

到下午两点,那女孩终于崩了,嚎啕大哭:“我写什么你都嫌弃,你来写啊!” 她妈一边喊:“你怎么那么玻璃心!”

一边眼神发狠:“我当年可是背完煤气罐,徒步五公里去上学的!”

哎呀,问题是,煤气罐那代和高铁WiFi这一代的教育操作系统,早就不兼容了。

邻居家小男孩写作业,爸爸像一只退役老兵,坐在背后盯得眼神都冒蓝光。那天他爸突然去开会,孩子一个人写,居然刷刷写完了三页试卷。

他妈回来看见,感动得不行:“这孩子开窍了?” 结果小男孩淡定地说:“没有人看我,我才能安心写作业。”

这话把我听笑了三秒钟,之后却又心头一震:

原来不是孩子不想学,是你盯得他只想“错”啊。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打断式教育,毁掉了深度思考

专注学习时,大脑就像个正在运行的游戏加载条,动不动被打断,系统就卡死、死机、重启——不是你家的网速问题,而是你自己成了“断网源头”。

因为孩子思考一道数学题时,脑子正在“编剧”一个合理的推导剧情,家长一口“你快点啊!” 这就像观众还没入戏,导演就跳出来剧透:

“他已经领盒饭了,别想了。”

朋友家的娃,在写一篇关于“未来城市”的作文,构思得头头是道,说要建一个地下反重力地铁,奶奶在旁边听不懂,开口就是一句:

“哪来那么多反重力,写点实际的,什么共享单车不也挺好?”

孩子怔住了五秒钟,然后默默地在作文题目上写了:“未来城市——骑共享单车上月球。”

这娃最后的成绩是18分,老师评语写得跟小说似的:“想象力丰富,但逻辑混乱。”

可问题是,真正的混乱来自哪?

来自孩子思维刚伸出小翅膀,家长就拿出油锅招呼啊。

再比如表弟小学三年级,写应用题时被他爸从后面猛拍一下:“这道题很简单,你咋还不会?”

表弟的魂儿都拍飞了,反问了一句:“那你咋不自己写?”

这一拍,直接把孩子从“思维状态”拍回“求生状态”。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成就感缺失,是学习动力的绞刑架

学习这事,说白了靠的不是压力,而是沉迷感和成就感。

没有成就感,学得再多也跟苦行僧一样,练的是心力,不是能力。

因为孩子不是CPU,他更像游戏玩家——你不给点经验值、升级奖励和剧情反馈,他就不愿意打副本了。 你以为自己是在高效监督,实际上是在疯狂透支孩子对学习的正向情绪账户。

邻居家家的小姑娘,这次期末考了个中游分数,兴冲冲回家,结果被她爸一句“你同桌比你高三分”怼得当场沉默。

本来她都想跟爸炫耀“作文满分”,现在直接含泪咽了回去。结果下次月考,她干脆躺平:“反正再好也不够你满意。”

她爸晚上喝完酒叹气:“这孩子越来越没动力。” 我心想:你把人家成就感当泡面桶,一戳一个洞,现在锅都漏成筛子了,当然盛不了分啦。

我上学时,考了97分,本来想请爸妈吃火锅庆祝。结果我妈脸一黑:“那3分丢哪去了?”

于是我很认真地说:“送给我同桌了,他平时也挺努力的。”

我妈听完愣住两秒,没笑。

我倒是笑了,然后真就开始放飞自我,后来真考到了她想要的60分——刚好不及格。

从那以后,她才明白,有些孩子是被打击成才,有些是被“吓掉了插线板”。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说,你不信任的眼神,比错题还扎心。人只要不是机器人,都需要在自主里成长,在信任中觉醒。

盯得越紧,心越怯;控制得越死,动力越低。学习这事,不是“死盯死守”,而是“养熟放飞”。

想让孩子爱学习,不如换个思路:别再当个“盯娃鹰眼”,试着做个“气氛组组长”。

适当给他自由,让他在错误里练胆量,在尝试里建信心。别再用三分制衡的眼光看待成绩起伏,而是把教育这件事,当成一场长线投资。

每天盯成绩,不如每天问一句:“今天有没有哪题你自己解出来,觉得特别爽?”

因为成长就像发芽,不是靠拔高,而是靠阳光、水分和适当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的最佳距离,不是“鼻尖对鼻尖”,也不是“视线盲区”,而是信任范围之内、自由半径之外的那一圈温柔监督。

还不如让孩子在被信任中出错,在被尊重中试错,在你笑着看他成长的时候,他的成绩,可能就悄悄拔高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