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生死时速,家长得先学会放松

发布时间:2025-07-12 00:02:59

本文作者:小古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妈看我写作业的方式,像极了小区门口那个保安:

目不转睛,手拿“违章记录本”,仿佛随时能给我开一张“思想不集中罚单”。她坐我对面,双眼紧锁我笔尖的运行轨迹,一旦偏离数学题轨道0.01毫米,立马咳嗽一声,“你脑壳是充气的吧?”

我不敢眨眼,也不敢喘气,感觉自己不是在解方程,是在拆炸弹。

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压力山大”——学习不是痛苦,妈的凝视才是。

所以说,很多孩子学不好,不是笨,而是“家长盯出了心理阴影”。他们不是在成长,而是在被培养成“高压下的劳改犯”。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盯,是一种慢性毒药

成年人不愿意被监控,孩子也一样。

区别在于,大人还能辞职,娃只能“原地坐牢”。

因为盯得太紧,不是帮助,而是剥夺了孩子思考的空间。知识要咀嚼才能消化,爸妈在一旁喋喋不休,只会让知识变成粘牙的口香糖,越嚼越烦,最后干脆吐掉。

我表弟小学时是个数学尖子,脑瓜灵活到什么程度?能一边写作业一边看奥特曼还不出错。可有天他妈突然决定“介入教育”,坐他旁边陪写作业。

从那天起,他的眼神逐渐失焦,笔也握不住了,答题卡全写成了“人生苦短”。他妈越看他错越多,越盯越紧,最后他干脆撂笔说:“我觉得我得先学会呼吸。”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朋友家的儿子,被她天天盯学习,可以说苦不堪言。

一天晚上她让娃去背古诗,五分钟后进房间一看,孩子正拿着遥控器,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看的是《新闻联播》,脑子却在荒土。”

她气得上前就训,结果孩子回了一句:“妈妈,我是想看看大人都怎么卷的。”

后来她才反应过来,她自己上班时被领导紧盯做PPT,也会烦得砸键盘。

为什么到了娃这儿,就能当机器使唤?

图片来源:互联网

二、骂,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父母的“无效监督”最大的问题,不是看,而是不停打断、不断挑刺、毫无章法的“即刻批评”。

说到底,学习像修仙,需要沉浸感。

一个人刚进状态,突然耳边响起老母亲的怒吼:“这题不是讲过了吗!你是不是记性跟金鱼一样!”

就此,修仙秒变渡劫,刚悟出点天道立马被劈得五脏俱焚。

有一次我错了一道物理题,被老爸从厨房叫到阳台,从阳台教育到厕所门口,全程围绕“你怎么能连这都不会”。

我想了想,没敢反驳。

后来终于忍不住问他:“爸,你小时候是不是学霸?”结果他叹了口气说:“其实我初中物理就挂科了。”

我当时整个人像触电一样:感情你是边开车边骂我不会造飞机?

我认识一个小姑娘,因为被爸妈盯得太狠,发展出一项特殊技能:写作业时听到脚步声立马变脸,提速如开挂,像在参加《最强大脑》。

可她成绩一直提不上去,原因是她已经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逃过被骂。她爸得意洋洋地说:“我家娃有危机意识。”

我在旁边想说:哥,那不叫危机意识,那叫生存本能。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三、追成绩是捷径,培养动力才是长跑

学习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很多父母盯得起劲,是因为盯出了错觉,以为每天陪着看着管着,孩子就能“持续输出”,一不努力就当场举报“思想滑坡”。

问题是——孩子不是打印机,输进去100页教材,不代表就能吐出来一张满分试卷。 我有个初中同学,爸妈要求极高,每天起床第一句是“今天能考年级前十吗?”结果这哥们在期中考试直接拉了个车尾。

老师叫家长,他爸说:“我每天都盯着他学习,怎么还考成这样?”老师沉默三秒,说:“他考试的时候也盯着您怎么摆脸色了,题是会做,就是手在抖。”

邻居家的小男孩,小时候成绩中等,他爸妈从来没逼过,最多说一句“你开心就好”。结果这哥们现在在某重点高中,一边参加奥赛,一边写小说。

他跟我说:“我爸妈给我空间,我才想证明自己。”

反倒是那个小时候一题错了就要“立刻开家庭会议”的同学,现在连QQ空间都懒得更新,直接躺平了。

图片来源:互联网

所以,学不会,是因为没学会喘口气。

真正的自驱力,不是在焦虑里榨出来的,而是在安全感里长出来的。

孩子不是考卷上的分数,是一个正在摸索世界的普通人。他不需要全天候监督员,需要的是一个在旁边守望的老朋友,一个愿意理解他的人,一个允许他错、允许他慢、允许他歇口气的人。

与其天天盯着他们的笔尖动不动,倒不如盯一盯自己的情绪起伏;与其大喊“你到底会不会”,不如温和地问一句“你需要我帮忙吗”;与其把时间花在“盯学习”,不如腾出点心思,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剧场,看看有没有哪段剧情,刚好需要你的一个拥抱,或一句“没事,我们慢慢来”。

因为孩子要的不是一个“永远不过关”的监工,而是一个懂他节奏的旅伴。

不再盯,是开始信任;放下焦虑,才能给出成长的空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