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08湖泊

发布时间:2025-07-15 00:03:15

本文作者:小古

考点

要求

年份

命题统计

命题情境和角度

湖泊

2024

江苏,10-12题,6分

以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为情境

通过湖泊影响城市分布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影响

山东,18题,14分

以埃尔湖流域为情境

通过入湖碳量、湖水盐度考查湖泊特征

浙江6月,7题,2分

以鄱阳湖总氮含量监测数据和总氮Ⅱ、Ⅲ、Ⅳ类水质标准为情境

通过总氮含量变化考查湖泊水文特征

2023

全国新课标,37题,28分

以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的季节变化为情境

通过湖泊溶解性有机物考查湖泊水文特征

河北,17题,14分

以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冰湖分布和变化为情境

通过冰湖考查湖泊特征

福建,19(1)题,8分

以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古大湖演变为情境

通过沉积地层考查湖泊演变

全国甲,6题,3分

以地中海北岸某水系演变与分布为情境

通过湖水输出方式考查湖泊类型

浙江6月,21题,3分

以冰川堰塞湖麦兹巴赫湖溃决为情境

通过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考查湖泊特征

湖南,14-16题,9分

以中亚湖泊流量变化为情境

通过湖泊水量变化考查水量平衡

2022

江苏,10-12题,6分

以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为情境

通过湖泊影响城市分布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影响

【命题趋势】近三年高考中对湖泊考查频率较高,水量平衡与湖泊的水文特征结合进行考查,对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具体、细致。

图片来源:互联网

题型一湖泊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鄱阳湖都昌站2025年1月14日13时水位6.85米较水文有记录以来最低水位6.88 米(2022年11月12日)低0.03米,跌破极枯水位。

图片来源:互联网

思考:鄱阳湖水位如此低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雨季结束,降水减少;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大量引水,导致入湖径流量减少;秋冬季节,鄱阳湖水大量补给长江,导致水位下降快等。

典型例题:

(2024·江苏卷)巴尔喀什湖为中亚大型湖泊、风景宜人,湖泊以乌泽那拉尔水道为界,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东西两部分,沿湖中小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周边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1.巴尔喀什湖沿湖城市大多分布于西部,主要取决于湖泊的( )

A.面积大小B.形态特征C.容量多少D.水体性质

2.奎甘市位于伊犁河入湖口,该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是( )

A.畜牧业B.园艺业C.都市农业D.灌溉农业

3.当前沿湖城市宜鼓励发展的产业是( )

A.金属冶炼B.生态旅游C.船舶制造D.盐湖化工

【答案】1.D 2.D 3.B

【解析】1.

图片来源:互联网

2.

图片来源:互联网

3.

图片来源:互联网

基础知识:

1.湖泊的类型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按盐度来分

特 征

举 例

主要分布区

示意图

淡水湖

与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换,循环更新周期短,含盐分少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北美五大湖、贝加尔湖等

主要分布在外流区(或降水较多的地区)

如我国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图片来源:互联网

咸水湖

为内流河的终点,只有流进的河流,没有流出的河流。因蒸发盛,盐度较大。

青海湖、纳木错、里海、死海等

主要分布在内流区(或降水较少的地区)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湖泊成因类型

类型

成因

判断依据

构造湖

(断陷湖)

断层下陷,积水成湖

湖岸陡峭,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深度较大

火口湖

(火山口湖)

火山口积水成湖

近圆形,远看像山峰,近看像盆地,水深坡陡,多有温泉

河成湖

河道迁徙或淤塞成湖

岸线曲折,水浅底平,水位季节变化大

冰川湖

冰蚀洼地或冰碛物淤塞冰川槽谷积水成湖

山地冰川湖一般较小,深度较深;平原地区冰川湖一般较浅,面积较大

岩溶湖

喀斯特地貌区溶洞崩塌,积水成湖

排列无规律,形状多样,水浅湖小,泥沙含量小

潟湖

河口海湾封闭后,被淡水置换形成

分布在沿海,湖水较浅

风成湖

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汇聚地下水形成湖泊

面积小,多为咸水湖,湖形多变,水位不稳定

堰塞湖

火山熔岩流、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阻塞河道,形成湖泊

湖泊面积较小,危害较大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4.(2024·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湖(如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埃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

图片来源:互联网

活动一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埃尔湖碳储量大,是巨大的碳库。

(1)分析埃尔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

活动二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考察,发现埃尔湖沉积物中有多层泥炭层,有的厚度巨大。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旱季,强烈蒸发使湖泊水面缩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变成”盐壳,最厚处可达数米;雨季,若大量河水汇入,湖泊水面扩大,最大可超过15000 km2。

(2)从湖泊水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的主要原因。

活动三 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

(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详解】(1)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澳大利亚东北部分布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景观,生物量较大,埃尔湖的入湖河流流经,会搬运大量的枯落物入湖,为埃尔湖提供碳源;图中可看到,多条河流入湖,且流程较长,向埃尔湖输送的含碳物质较多。

(2)由材料可知,埃尔湖雨季,湖泊水面扩大,可推测湖中泥炭处于渍水、缺氧环境,不利于微生物活动,泥碳不易被分解,碳不易释放;埃尔湖旱季,湖泊水面缩小,可推测大片湖床裸露,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作用下,泥炭层蒸发旺盛,缺少水分,也不利于微生物活动,泥炭不易被分解,碳不易释放;雨季旱季的交替使得湖底泥炭不断积累、深埋,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泥炭得以保存,碳不易释放。

(3)研究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首先应按地层顺序,将采集的化石排序,根据化石种类推测湖水盐度变化;查询所采集化石对应的生物对盐度的需求,从而根据化石生物的变化推测盐度的变化;统计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种类,对比分析,通过生物种类变化推测盐度的变化。

【答案】(1)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质;入湖河流流程长,数量众多,搬运大量含碳物质入湖。

(2)雨季,湖泊水面扩大,湖中泥炭处于渍水、缺氧环境,微生物不活跃,碳不易释放;旱季,湖泊水面缩小,湖床裸露,泥炭层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影响,蒸发旺盛,缺少水分,微生物不活跃,碳不易释放;湖泊水面的定期扩大,使得湖底泥炭不断被深埋,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碳不易分解。

(3)按地层顺序,将采集的化石排序;查询所采集化石对应的生物对盐度的需求;统计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

2.湖泊特征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湖泊的演化分析

(1)外流湖(吞吐湖)变成内流湖的条件

①地壳运动:青海湖原来是外流湖,后因地壳运动形成内流湖。

②河道变迁:乌裕尔河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形成内流区。

③山区由于冰川运动,如冰蚀或冰碛物的堵塞形成的冰川湖——纳木错湖;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致使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羊卓雍措湖。

④入湖径流减少,蒸发量逐渐增大,湖泊水位下降,无径流排出,形成内流湖。

(2)盐湖的形成过程及盐湖的主要特征

①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地势下降,形成地势低洼的盆地→然后盆地积水成湖→河流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且湖泊无径流流出排泄盐分→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盐度进一步增大,形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主要特征:封闭、蒸发量大、盐度大、面积小、降水少、湖水较浅、地势较平坦等。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咸水湖条件

具体内容

淡水补给量要少

降水

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

冰川融水

(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

径流汇入

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

人为

人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蒸发量要大

气候

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

纬度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淡水径流不断补给量带入盐分、不断累积、形成咸水湖

有些湖泊是因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运动与原先海洋分

离面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逐步演变为咸水湖。(如里海)

湖泊萎缩

咸水湖

淡水湖

成因

自然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人为

引入湖的河水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

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

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影响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退化;湖岸周围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对策

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量;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立法保护水资源等。退耕还湖;疏通清淤;节约和合理利用中上游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经典例题:

(2023·浙江6月选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5.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

6.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答案】5.C 6.D

【解析】5.

图片来源:互联网

6.

图片来源:互联网

2.湖泊效益

图片来源:互联网

湖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图片来源:互联网

考向01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湖泊特征

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但近年来,受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等因素影响,盐度上升,目前属于微咸湖。湖区周围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芦苇是一种多生长于低湿或浅水中的高大禾草。下图为博斯腾湖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1.芦苇主要分布在博斯腾湖的( )

A.西部和北部B.东部和北部C.东部和南部D.西部和南部

2.甲、乙、丙三处水文观测点所测得的水体盐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丙甲乙B.丙乙甲C.甲丙乙D.甲乙丙

【答案】1.A 2.C

【解析】1.芦苇是一种多生长于低湿或浅水中的高大禾草。博斯腾湖位于新疆,降水量小,蒸发旺盛,湖泊的盐度主要取决于淡水河流流入量。仔细读图,湖泊西部和北部有明显的河流注入,淡水资源丰富,同时,河流带来有机质,为芦苇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据湖泊最高水位分析,湖泊西部和北部地形坡度较小,水浅,有利于芦苇生长,A正确。湖泊东部、南部水深,不适合芦苇生长,BCD错误。故选A。

2.博斯腾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受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等因素影响,盐度上升,目前属于微咸湖。甲地位于农业区、湖泊上方,不受微咸湖水和农业区影响,盐度最低;湖泊变为微咸湖主要是因为河流把农业区盐分带到湖泊,乙位于湖泊东部,水流动性差,乙地盐度较高;丙地是湖水流出的出口附近且位于湖泊最高水位处,部分时间不受微咸湖水影响,盐度最低,丙盐度小于乙。因此盐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甲丙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向02 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湖泊演变

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北坡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属内陆咸水湖,许多河水在未汇入该湖之前就被用于灌溉等生产活动,但河流不是其唯一的补给来源。下图示意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年代变化(水量平衡余项是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之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来源:互联网

3.1960~2009年,伊塞克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B.先增加后减小C.一直减小D.先减小后增加

4.推断1980—1999年伊塞克湖流域内( )

①降水增多②耕地撂荒③水库增多④气温升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10—2017年,伊塞克湖面积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 )

A.减小,蒸发耗散B.减小,入湖径流变少

C.增加,融冰增加D.增加,入湖径流变多

【答案】3.D 4.C 5.A

【解析】3.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泊的收入水量小于支出水量,面积减小;20世纪80年代到2009年湖泊水量处于盈余状态,面积增加,D对,ABC错。故选D。

4.可以参照1980—1999年的数据变化进行推断。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数据可知,降水量未发生明显变化,①错;入湖径流量和蒸发量变大。流域内撂荒面积增大会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从而使入湖径流量增加,②对;气温升高可以增加融雪量导致入湖径流增加,同时也可以增加蒸发量,④对;水库增多拦截更多入湖径流,入湖径流会减少,与情况不符,③错。C对,ABD错。故选C。

5.据图文材料可知,201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余项呈负值,故面积呈减小趋势,CD错;与2010年之前相比,其蒸发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基本不变,说明湖泊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蒸发耗散,A对,B错。故选A。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