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早上8:30,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中学生科技夏令营的小营员们走进北京科技大学,让假期的校园立刻热闹起来。小营员们走进校园,近距离聆听北科大老师的讲座,动手组装直升机模型,沉浸式感受这所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魅力,解锁前沿科技奥秘。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阴转晴
今天,我有幸参观了北京科技大学。一踏入校园,一股浓郁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空中飞行着的无人机、走廊旁活跃蹦跳的机器狗……无声地传递着这所学府的科技气息。
我们在机器人课堂上尝试拆装与操控机器人,当指尖触碰到那些复杂精密的元器件时,心中油然而生敬畏与新奇交织的震撼之力。航模讲座里,学长把精密工程如诗般拆解,我才知道,原来小小一枚飞行器,凝聚着无数次的计算与测试。我亲身尝试组装飞行器时,心中满是惊喜。
这次体验于我而言,是一次思维的重要启蒙。亲眼所见科技之魅力,让我铭刻于心:自律与创新恰如科技之双翼,唯有先培养起严谨踏实的习惯,方能在未来真正承载起创新的张力。
——孙环雪(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阴转晴
今天我走进了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脚步里都带着一股子“硬核”的劲儿。
在北科大,看着那些透着金属光泽的实验样品和墙上“求实鼎新”的校训,我忽然明白了课本里的公式定理不是纸上谈兵——它们能变成更坚韧的材料、更高效的工艺,扎扎实实地托举着产业升级。
转到中关村展示中心,感觉像闯进了未来的拼图现场:从芯片设计的精密图纸到人工智能的实时演示,每个展台都在说“创新不是空想”。尤其看到一些团队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我突然懂了“自主”二字的分量——它不是关起门来蛮干,而是带着底气在世界舞台上对话。
两个地方逛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硬科技的浪漫,就藏在从“0”到“1”的突破里,藏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在劲儿里。
——杜尔乐(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记者随团直击
机器狗迎宾 科技感扑面而来

刚走上二楼,学生们就围在一起。“你好!”“哇!”……问候声和惊叹声接二连三。原来是北京科技大学研发的机器狗正在楼道中迎接学生们的到来,学生们瞬间感受到了北科大浓浓的科技范儿。
走进教室,北科大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学校的具体情况。“你觉得北科大有什么标签?”老师轻松的开场方式让学生们放松下来,也拉近了中学生与高校的关系。“211”“材料专业特别牛”“QS世界大学排行第24位”……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随后,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北科大的学校概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情况。

“我们今天有来自玉树的同学,你们知道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得刹得住车。”一位学生边举手边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北科大老师告诉研学团的学生们,北科大成功破解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高原缺氧世界难题,制造出了非常薄的刹车片。随后,老师列举了一系列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到学校的各个专业,使学生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共生关系。
课本知识蹦出来 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随着讲座的深入,航空航天的大门缓缓打开:从直升机的工作原理到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前沿技术与产业实践的碰撞,让学生们对科技发展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谁愿意试一试这个模拟飞行器?”老师话音刚落,十几个学生举手。不到1分钟,学生们就排起了长队,跃跃欲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十四中学的乎埠淇是第一个举手尝试操控的学生。看着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大家都以为会成功,没想到用完三次机会,他也没能成功,每次“直升机”在空中仅停留几秒钟便落地“坠毁”了。“我之前学过一些编程,但是设计的都是车、爬行器等,没有接触过在空中飞的,今天是第一次尝试操控模拟飞行器,觉得挺有意思的。”乎埠淇坦言,“作为第一个愿意尝试操控的学生,老师给了我三次机会,但是都没成功。不过也没关系,我们之前编程的时候,也会不断失败再不断改进,所以失败是很正常的。”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云岗中学的学生张云尧操控模拟直升机在空中飞行了四秒钟。她告诉记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双手不太协调,控制上下的同时不能很好地控制左右,再加上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所以控制起来有一定难度。
经过实际操控,学生们感受到了“挫败感”,原来看上去比较简单的操控实际上并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原来这些科技需要严谨地操作和不断地实验,才能成功。”张云尧感慨道。
“大家还记得伯努利原理吗”“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是什么”“空气动力学原理谁还记得”……北科大的老师引导学生们回顾书本上的知识,引出直升机的起飞原理和构造。“我深刻的感触是,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操原来可以无缝衔接。看到科技与生活的深度结合,我感受到了祖国科技力量的强大,特别震撼!”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的于坤彤表示。
在北科大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动手组装共轴双桨直升机模型,搭建机器人,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中国科技的自强之路,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力量,让创新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我来安装螺旋桨,你来拧螺丝。”来自青海玉树的央青拉毛和北京、内蒙古的伙伴们一起组装直升机模型。“之前我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今天听了老师的讲座,了解了直升机的主要结构以及起飞原理,还挺开心的。我也对这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希望回去以后能够继续学习。”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玉树海东分校学生央青拉毛说。
组装完毕后,学生们打开了开关,北科大老师按下启动键,一架架直升机模型带着学生们的科技梦在教室中起飞,这正是科技知识与动手实践碰撞出的奇妙火花,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
走进校史馆 从历史积淀中读懂创新精神的传承脉络
2025、2001、1988、1952……地上的数字,从2025年到1952年,学生们一步一个台阶一个数字,跟随着北科大志愿者的脚步,来到了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
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科技大学,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部分科系组成,承载着“制造强国、科技兴邦”的历史使命。
在一个个展板前,学生们驻足聆听,用手机和笔记录下北科大的历史和他们的感受。在展示区,泛黄的教材和毕业证书讲述着北科大的历史,老教具模型书写着北科大严谨的治学之风。

“听了志愿者的讲解,我真切感受到了科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初二学生李谦有些激动地说:“第一次走进北科大,我很喜欢这所学校,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为这里的一名学生。”李谦告诉记者,他还结交了一个来自内蒙古的朋友。新朋友给李谦讲述了许多有关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李谦也分享了北京的文化,二人一起动手组装了机器人,并为机器人设计了行走路线。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七月的北科大校园分外热闹,教室中不时传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欢笑声,原本冰冷的科技设备焕发出人性的温暖。研学团的学生们在北科大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体验前沿科技的魅力,从历史积淀中读懂创新精神的传承脉络,从生活场景中理解科技应用的本质内核。
“小石榴”们
北京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张广林
编辑:苏珊
校对:杨旭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