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考编“专用校”?

发布时间:2025-07-17 10:03:15

本文作者:小古

全文长 2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图片来源:互联网

高考放榜后,一条消息在朋友圈刷屏:某海关学院的最低录取线竟然比复旦大学医学院还高。过去,大家默认“分高就去985”,现在,“能进体制”的学校成了新宠。

看似这只是分数线的起伏,背后却是一场关于安全感的集体投票。当985的‘可能性’遇上专用校的“确定性”,越来越多家庭用志愿填报投出了“稳定优先"的一票。

图片来源:互联网

热点考编 “专用校” 分数逆袭

近两年,上海海关学院提前批次投档最低分数线普遍较高,在江苏等地超过部分“985”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今年,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双非”(即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高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物理类某专业组在江苏提前批次的投档最低分为657分,也“碾压”了大量“985”高校。去年,江苏警官学院在高考招生季也很火热,网上甚至出现“江苏警官学院是江苏继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后第三所‘985’”的调侃。不仅是江苏,各地提前批分数线陆续公布,一批军警校录取分数也全面大涨。

此前,2025年教师编制‘专用校’的师范院校分数线同样刷新纪录,邯郸学院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线与北京师范大学(优师专项)仅差一分。而在今年的高考生中,还有一些高分考生放弃清北选择自己喜欢的热门专业,也有超过600分的考生放弃本科选择高职院校。

放弃众多211甚至985院校选择公费师范生,放弃清北选择热门专业,以及现在的考编“专用校”分数直追985,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就业压力下的集体选择。

图片来源:互联网

“分数思维”到“就业导向”

这背后的原因显然是就业,而且是体制内就业。上海海关学院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该校学生大概率能顺利考公,公务员录取比例比其他学校高很多。“如果想进海关,除了我们学校,基本没有别的选择了。”

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毕业生已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大学生的就业无疑是当下的重要问题。“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当下,毕业未必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就业问题就前置到高考志愿填报阶段来解决。

考分折射的不止是招生行情,从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逻辑中,可窥见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网络上一句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的热梗,已把部分考生和家长的心态勾勒得十分明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相对严峻的背景下,一些稳定性相对强、福利相对好的工作更受欢迎,分数线也由此“水涨船高”。 当“毕业即失业”成为现实焦虑,家长和考生更倾向“提前锁定编制”——考编“专用校”的“入警即入编””国考通过率80%”,成了最实在的安全感。

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表示,今年部分高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不仅考虑名校因素,还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并不明显。此前很多高考生和家长报考志愿时多是分数思维,现在开始转向行业思维或产业思维。

在越来越多考生看来,与其大学毕业再去考公、考编,不如现在就直接上一个“有编制”的大学与专业。这种选择,本质是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中普遍出现了军警校热、公费师范生热。原因即入警(军)即入编,公费师范生热的背后原因也如此。去年,浙江一高分考生放弃“985”高校,选择了浙江丽水学院的一个定向委培项目。如果没有挂科、受到处分等意外,顺利毕业后就可以成为公务员。

行业学校受热捧,某种程度上,受体制内就业的趋势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人才培养上更契合行业需要,相对质量较高。否则,毕业生也很难在公开招聘中全面胜出。20世纪90年代末,大量行业高校因管理调整,大部分下放给地方,少数划转教育部。伴随管理的调整,很多行业学校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培养模式,都逐渐偏离了行业需要。少数仍有明显行业背景的学校在竞争中凸显了出来。

行业背景学校的大热,至少指明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方向:面向实际行业需求设置专业,面向行业实际需要完善培养模式,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图片来源:互联网

“求稳” 选择的两面性

当然,这种选择也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确定性,也就意味着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与想象空间。

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当下入学时看似“保险”的专业,未来择业时是否保险系数更高,真不好说。哪怕是“铁饭碗”,究竟能够“铁”多久,也得打个问号。

特别是,随着智能时代到来,从眼门前的择校转专业到未来的找工作,“变数”很大。到大学去了解一番,你就会发现,高校正在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业调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24年度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

一大批老专业“焕新”,更多新专业“上马”,学科新陈代谢的背后,是高校对国家战略急需、社会发展急需的直接响应。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聚焦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高校正在布点一批新的交叉学科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忽略新专业及其背后的社会真实需求,把填志愿的眼光局限在传统的“求稳”上,实际上会错失很多新的机会,减少了获得丰富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近年来,公费师范生频频违约就是一例。同时,选择行业学校只意味着“上岸”概率的增加,如果无法“上岸”,选择余地就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今天热门的领域,也就意味着未来优秀人才的聚集,发展竞争更为激烈。这需要考生和家长从长远考量。

还要告诉考生的是,所谓的“稳定性相对强的岗位”,稳定也只是这类岗位的一面,不要光看到A面而刻意忽视B面。仍拿今年大热的海关、公安院校来说,可能不少年轻人包括家长都认为,只要分数够高,能够“上岸”,进入体制内工作不在话下。但褪去编制的“滤镜”,仔细想想:千万不要忘了,无论是海关还是公安,对个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体质要求均较高。守卫国门安全防线,在老百姓有危难时挺身而出,这类岗位的本质不是“稳”,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敢和果决。

一张志愿表,也是一个年轻人的志趣所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必苛责那些在志愿填报和职业选择上“务实”的年轻人,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倡导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分“守成”——保持一份清醒,不被社会焦虑所裹挟,勇敢选择,让每一个志愿填报,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行业学校大热,本质还是对体制内就业的热捧,这一现象更值得讨论。在这一问题上不应指责考生和家长的选择,更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如果能实现广泛高质量就业,有更好的选择,我相信大家不会放弃发展的想象空间,提前锁定一个确定性的工作。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片来源:互联网

来源丨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等内容整理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