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表姐在家庭群里突然发了一句抱怨:
“孩子长大了,都是白眼狼。”
她儿子今年14岁,整个人性情大变样。
以前妈妈说一他不二,说往东他绝不走西,什么事都会跟家里人报备。
现在在家,儿子几乎不和她说话,问什么都是“哦”“嗯”“随便”。
表姐想关心他的学习、交友情况,他却总是冷冷地回一句:“你好烦啊!”
面对这样的转变,表姐既委屈,又无奈,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很是理解。
之前就在网上看到,有妈妈求问,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不跟自己亲近了?
实际上,亲子关系的疏远,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
那些长大后与妈妈渐行渐远的孩子,早在童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

前段时间看综艺《是妈妈是女儿》,歌手李嘉格和妈妈之间复杂的关系,让我深有感触。
镜头前,李嘉格的妈妈言语中充满了各种抱怨:
“她小时候可听话,我们感情可好,长大了就不听话了,说话大声,脾气急。”
在妈妈的印象中,李嘉格从小就懂得体谅妈妈,很多事情都是想着替妈妈去扛。
甚至她才5岁的时候,出门就自己拖行李箱,不给妈妈造成负担。
看似完美无缺的母女关系,女儿却一句话戳破了表象:
“你从来不知道我小时候,其实是压抑的。”
原来,李嘉格只是在装“听话”,她不断隐忍。
从12岁开始,她妈妈不断给她输入期待,希望她能出人头地,但从来没有问过她想要什么,工作累不累;
不仅如此,妈妈还把女儿当成是情感垃圾桶,经常在她面前倒苦水。
还要以“你是我女儿,我不跟你说我跟谁说”作情感绑架;
当她和妈妈发生矛盾时,爸爸只会躲在厨房里,选择逃避问题。

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压制的环境,长大后的李嘉格很抗拒和妈妈继续生活在一起。
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在妈妈看来就是:
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变了,跟自己不亲了。
心理学上,李嘉格这种孩子称为“讨好型儿童”。
在关系中,他们习惯把妈妈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习惯讨好、顺从、压抑自我情绪。
因为害怕妈妈失望、生气,慢慢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看似亲近,其实情感链接极弱。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在叛逆期突然爆发。
他们开始拒绝过度干涉,追求个人空间,看似“断亲”,其实不过是在找回迟到的自我。
就像李嘉格在采访中,也一度崩溃落泪:
“这两年我情绪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真的受不了。”
“我只是想过好我现在的生活。”
亲子关系中,如果沟通变成情绪勒索、关心变成控制,那么保持距离,就成了孩子唯一的出路。

也有很多妈妈疑惑:明明自己付出了全部的爱和耐心,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呢?
心理学家萨提亚曾提出“冰山理论”:
表面看见的行为背后,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冲突。
当妈妈开始觉察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动机时,亲子关系才有真正修复的可能。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可能是这几个原因:
①早期陪伴的缺失,安全感不足
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依恋理论”: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关键窗口。
如果这段时间,妈妈将孩子长期交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很容易发展出“回避型依恋”。
长大后表现出很独立,但其实,是他们已经不再相信依赖,也学会了情绪自我隔离。
有位网友表示,宝宝1岁那会儿是自己事业上升期,所以她每天早出晚归,亲子陪伴时间几乎为零。
等到小孩上幼儿园,她意识到要多花时间陪他。
主动和他玩积木,给他讲故事,可这时候的孩子总是表现得冷漠,甚至会哭闹着要奶奶。
而这,恰恰就是因为孩子在关键时期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稳定陪伴,内心缺乏安全感。
当妈妈后期突然靠近,他会本能地抗拒,因为他害怕再次被抛弃。

② 妈妈的控制欲太强,让孩子想逃离
有人说,中国式妈妈爱孩子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控制式关爱”:
衣服要穿什么,妈妈说了算;
朋友能不能交,妈妈要把关;
兴趣班报什么,妈妈安排好。
孩子稍有反抗,妈妈就会说:“我是为你好。”
作家武志红形容这种模式是:
“把孩子当作自己人生未竟之梦的延伸。”
而孩子的天性,恰恰是追求独立自主。
当内心长期积压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压抑时,一旦有能力挣脱,就会选择极端的疏离和反弹。
而真正的爱,是在管和爱的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尝试和失败的机会,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让亲子关系更牢固、更长久。

③ 情感回应不足,孩子的心渐渐凉了
我观察过身边很多家长,发现多数人都习惯用教育情绪代替沟通:
孩子谈起学校发生的趣事,妈妈:“学习要是有这心思多好”;
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动不动就顶嘴,惯的你!”
孩子觉得委屈,妈妈:“我和你爸养你多不容易……”
这样的互动模式,只会让孩子觉得“说了也没用”,于是渐渐沉默,直至彻底疏远。
在一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个案中,有个13岁的女孩小米这样描述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我最讨厌跟我妈说话。每次我想说点什么,她要么是讲大道理,要么根本不听。
后来我就干脆什么都不说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要的并不是妈妈多么高深的建议,而只是想要一句简单的回应:
“哇,真棒”、“妈妈为你骄傲”。
或许父母该明白: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的情绪共振。
那些没被接住的分享欲,终将成为亲子间越垒越高的墙。

看过一句话,真实且扎心:
“中国式母爱其实就是,在你小的时候爱你,长大以后控制你,最后希望你一辈子离不开她。”
其实,好的爱,是让孩子安全地依靠,同时有力地放手。
要想真正拉近和孩子的关系,父母要学会做这几件事:

①用心倾听,多表扬少否定
每天给孩子10分钟的专注交流,不带手机、不打断,哪怕是听他讲学校的琐事。
短短几分钟,会让他觉得:
我值得被重视。
在这个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
比如:
用“后来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代替敷衍;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给予具体表扬:“你今天主动收拾书包,太棒啦!”
②好好说话,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指责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发现:
90%的亲子冲突都源于错误的表达方式。
别再说:“你怎么又玩手机?”
换成:“妈妈有点担心你眼睛,用太久会不舒服,要不要休息一下?”
别再说:“你为什么不听我的?”
换成:“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做可能会更好?”
语气变了,立场变了,孩子自然也会愿意敞开心扉。
你不再是监督者,而是同行者。

③尊重孩子,维系亲子关系的边界感
很多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是你爸/妈,你有什么不能让我知道的?”
看似是关心,实则是侵犯。
不妨列一个边界守护清单,保护孩子的隐私感:
进孩子房间先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入;
不随意翻看日记、手机等私人物品;
孩子拒绝肢体接触时,改用留言便条表达关心;
孩子不愿分享的秘密,绝不过度追问。
只有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边界,孩子才会更愿意主动靠近。

家庭教育家尹建莉说: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孩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和想法。
他们不再需要依附,而是渴望平等、理解和空间。
而做妈妈的,越是在这时,越要学会“后退一步”。
不是退到关系之外,而是退到合适的距离,给他自由,也给他支持。
别把“妈妈”的身份当作权威,而是学着做一个愿意倾听、共同成长的朋友。
毕竟,孩子不是生来就和你不亲的。
只要你愿意松开控制,保持合适的距离,亲子关系也可以逐渐回温。
点个,与之共勉!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