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很多家庭都爆发了激烈争吵。在不少社交平台上,我们也经常看到有孩子/家长求助,因为志愿填报的问题发生了争吵该怎么办。这场属于“两代人的博弈”,到底该如何破局?快跟优志愿一起了解!
冲突根源
1、信息差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家长往往习惯依赖自身经验,向熟人圈寻求建议。这固然能获得实用经验之谈,但也存在信息滞后的风险。而孩子则主要依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信息存在良莠不齐,部分内容过于主观的情况。有时双方会因为信息来源与获取内容存在差异,而导致争吵。
例如,家长主张报考师范类专业,主要基于对该职业稳定性及社会美誉度的考量;而考生则关注到师范行业近年来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编制的考取难度逐年增加。加上社交媒体上关于师范生就业压力与行业现状的反馈较为普遍,双方观点分歧难以弥合,进而产生矛盾。

2、考量维度不同
在专业选择层面,家长侧重考量就业前景与职业稳定性,而学生除个人兴趣外,亦会考虑与自己的适配程度。例如,家长倾向于推荐会计学专业,因为其就业稳定性,但孩子可能因自身数学能力不匹配而予以拒绝,由此引发认知分歧。
在院校选择层面,家长主要关注学术实力、社会声誉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孩子则同时将硬件设施条件纳入重要考量范畴。典型表现为:家长认为院校名气较高硬件设施不重要,孩子吃点苦很正常,而孩子可能因宿舍环境(如未配备空调等基本设施)等因素拒绝填报。
双方评估维度的显著差异,导致决策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显著提升。
3、决策压力转嫁
家长基于对孩子社会经验尚浅的考量,倾向于用自己的判断帮助规避风险;孩子则认为在志愿填报这一重要人生节点上应拥有决策权。双方在决策主导权归属问题上存在分歧,形成僵持局面。

对于孩子和家长的建议
孩子需要做到
1、保持冷静:情绪化的对抗只会让父母更坚持己见,务必要保持冷静。建议分析父母不同意自己想法的原因,再想办法进行针对突破。
2、展现决策能力:调研目标院校 / 专业的学科实力、就业数据、课程设置及职业路径,对自己未来的学业与职业进行规划,向家长传递“我已经长大,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信号。
家长应该
1、放下身份压制,以平等视角共探志愿方向:在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许多父母习惯用 “过来人” 的身份强行输出观点,将 “必须选热门专业”“优先报本地院校” 等要求当作指令下达,这种方式不仅阻断沟通,还可能让孩子在高压下做出违背本心的选择。父母应放下 “决策者” 姿态,可以与孩子像朋友般探讨:可以从关心孩子未来规划切入,例如 “你对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期待?”,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与感悟,再结合孩子的兴趣、特长,共同梳理适合的专业与院校,让志愿填报成为亲子间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

2、替孩子做分析而非决定:面对志愿填报这一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父母常因过度担忧而试图替孩子做决定,却忽视了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家长可以充当 “智囊团” 的角色,运用经验来帮孩子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但不应该直接替孩子做决定,志愿填报最终的结果是由孩子自身来承担的。唯有让孩子成为选择的主体,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真正地不留遗憾,拥有为自己负责的勇气与力量。
如何缓解矛盾?
1、借助专业工具
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专业测评工具,帮助孩子更科学地认识自己。这些工具能为孩子家长们提供客观参考,减少主观冲突。
2、共同参与志愿填报方案定制
建议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志愿填报方案的定制,一起收集信息,讨论如何安排志愿梯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的观点可能自然趋近。
高考志愿填报不是 “听谁的” 单选题,而是两代人共同完成的 “合作课题”。家长放下 “权威姿态”,孩子少些 “对抗”,用数据替代争吵,用沟通化解分歧,才能让志愿填报成为孩子独立决策的起点,而非亲子矛盾的爆发点。